无障碍辅助浏览工具条

理论研究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理论研究

统一战线赋能乡村振兴的实践路径研究

作者:倪筱楠 信息来源: 沈阳大学总支部 发布时间:2022-06-24

内容提要: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过程中,统一战线根据乡村建设的社会结构、建设主体、建设资源和乡村文化特点,结合乡村建设和发展的需要,可以借助自身优势,在乡村振兴中发挥独特的赋能作用。本文从统一战线赋能乡村振兴的的相关阐述入手,分析统一战线赋能乡村振兴的的优势,在阐述统一战线赋能乡村振兴的现状的基础上,剖析统一战线赋能乡村振兴存在的瓶颈,并借鉴统一战线赋能乡村振兴的成功经验借鉴,提出实现统一战线赋能乡村振兴的实践路径。

关键词:统一战线;乡村振兴;实践路径

一、统一战线赋能乡村振兴的的相关阐述

统一战线作为中国共产党凝聚社会各界力量、民族意识、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要法宝,为探索农村复兴道路、组织和动员群众作出了巨大的历史贡献。在我国农村建设的历史进程中,培育农村文明,完善农村基层管理体制,成为促进农村发展的重要力量。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过程中,统一战线可以根据乡村建设的社会结构、建设主体、建设资源和乡村文化特点,结合乡村建设和发展的需要,发挥自身优势,在乡村振兴中发挥独特的作用。统一战线使统一战线成员队伍在参与乡村振兴中发展壮大起来。

二、统一战线赋能乡村振兴的的优势

(一)统一战线作赋能乡村振兴具有组织优势

在新的发展阶段,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成败的关键在于人民的支持。统一战线的本质是大统一。它解决了人们思想和权力的平衡问题。面对体制和社会变革,统一战线目标的复杂,要不断改进和加强统一战线工作,保证统一战线法宝发挥作用。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离不开党、国、社会整体的共同努力。只有集结最广泛的力量,才能更好地解决农业和农村农民的问题。

(二)统一战线作赋能乡村振兴具有理论优势

目前,我国管理体系以行政为主,这种管理制度的主要特点之一是地方一级更加僵化,不太兼容。群众丰富多彩的需求难以有效吸收,社会矛盾在基层积累,没有及时解决。这些问题是人与人之间的矛盾,而不是对立。充分发挥统一战线解决人民内部矛盾的优势,使人民在制度中有正常表达利益诉求的渠道,能够以合理合法的形式实现,为促进社会稳定发挥着重要作用。基层统一战线的主要目标是解决社会矛盾,改善基层治理,夯实群众基础,有效的乡村治理也是解决社会矛盾的重要途径。

三、统一战线赋能乡村振兴的现状

(一)统一战线赋能乡村振兴规划有待进一步完善

虽然统战部门在东部部分发达地区已开始初步研究和制定乡村振兴规划,一些地区提前为该地区制定了更详细的项目,但是从总体上看,统战主体制定的统一战线赋能乡村振兴规划的设计和行动规划尚不完善,存在模板化、定位不清、缺乏详细的制度框架和政策操作体系等问题,需要进一步研究、明确思路,推动统一战线赋能乡村振兴规划的实施。

(二)统战队伍建设与乡村振兴的需要尚存在一定的差距

乡村统战工作涉及领域多、范围广、要求高。乡村统战工作涵盖辖各个领域,集经济、政治、组织、宣传等综合性工作于一体。可以说,乡村统战工作是党和政府一项特殊的群众工作,具有很强的政治性、政策性,需要一只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较强的社会活动能力和自身特有的人格魅力的乡村振兴统战队伍。但是振兴乡村统战队伍面临资源不足、实力薄弱等问题。

(三)统一战线赋能乡村振兴取得了巨大成就和积累了丰富经验

各地区统战部门高度重视农业、农村、农民的工作,把解决农业、农村、农民问题作为最高优先事项,全力加快农业现代化、美丽乡村建设和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使得在统一战线助力农业和农村振兴方面获得空前的发展。农业生产能力持续增强,农村民生全面改善,扶贫成效显著,农村生态文明建设明显加强,农民利益意识明显增强,农村社会和谐稳定。统一战线主体在乡村振兴方面取得的巨大成就,以及在“三农”建设的丰富经验,为统一战线赋能乡村振兴战略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四、统一战线赋能乡村振兴的瓶颈

(一)统战人员的在乡村振兴方面统战意识薄弱

基层统战人员对统一战线在振兴农村方面的具体作用尚不明确。基层统战主体虽然希望得到更多的人力和物力支持,但统战意识薄弱,不能充分发挥统战在农村振兴战略中的作用。同时,人们对农村振兴统一战线的工作认识不足。尽管个体经营者、私营企业家、成功的海归和新乡圣贤们在农村土地集中起来发展畜牧业和种植业,为村民提供了许多就业机会,但是基层统一战线主体没有意识到其在振兴农村地区方面的重要作用,也没有积极拉拢这些重要的社会力量。总而言之,这与统一战线主体的基本认识和理念密切相关。理论认识的缺失导致了实践中的消极忽视。各行各业人民在统一战线上的行为仅仅被视为个人行为,他们没有意识到这些力量是有效促进农村发展从而影响农村振兴进程的重要力量。

(二)统战人员在乡村振兴方面理论知识不足

基层统一战线主体缺乏对统一战线基本理论的认识。基层统一战线主体对统一战线助力乡村振兴基本概念和特点认识不深,难以总结统一战线的主要功能和综合效果。由于他们缺乏统一战线的基本理论储备,无法明确统一战线的作用,很难动员各界群众参与乡村振兴实践,帮助乡村振兴。毕竟,这主要受到统一战线基础主体的接受教育层度和知识水平的制约,知识和文化水平决定了基层主体的统战意识。特别是“两委”工作人员不能帮助农民脱贫致富,不能实现振兴农村的目标。农村人才流失导致农村精英人才短缺,目前村委会工作人员难以完成既定任务,无法满足公众的期望。

(三)统一战线在乡村振兴过程中涉及的领域狭窄

在乡村振兴过程中,统一战线范围狭窄,缺乏目标。乡村振兴统一战线尚未形成完整的乡村振兴统一战线模式,统一战线主体制定的乡村振兴规划方案不够详细,统一战线作用不明显。农村有外来人员参与农村振兴,但统一战线覆盖面狭窄。在一些农村地区,私营企业主承包土地,发展种植园;在一些农村地区,成功人士回国创业;一些农村大学生带着知识回家,致力于家乡的发展;其他退休干部回乡,就农村发展问题提出意见,但总的来说,农村统一战线的针对性太弱,存在着明显的不足。乡村振兴战略是农业和农村现代化建设的重要举措。只有少数分散的力量很难实现目标。究其根本原因,以“情”为核心的思乡宣传不够到位,社会各界的思乡情绪没有得到充分刺激,思乡观念没有改变。他们一直保持固有观念,坚持用钱的标准,认为农村只是为了赚钱,缺乏对农村的情感认同。同时,还没有完善的回报激励机制,财政贷款、配套设施建设补贴、税收减免等优惠政策没有得到充分落实,社会各阶层的社会力量和组织都在减少。参与是有限的,缺乏热情。

(四)统一战线赋能乡村振兴队伍人力资源配备困难

基层统战单位人员和业务能力不足。基层统一战线部门职工流动性强,人手不足动力不足。统一战线部工作时间短,连续性差,业务熟悉度低。同时,区县统一战线工作人员到农村指导乡村振兴工作,有效调查研究了农村统一战线的具体需要,制定了详细的“推进农村统一战线”活动计划的区县较少。因此,在农村这一新领域工作的统一战线人员,专业技能水平低,工作难度大。毕竟,这与统一战线的吸引力有关。一些地方忽视了统一战线工作,使统一战线部门的工作人员产生“徒劳无功”的错觉,工作热情不足,工作关注度低,工作技能不高,影响了基层统一战线工作人员的建设。

(五)统战工作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中缺乏财力的保障

在乡村振兴战略中,统一战线运行资金不足,动员能力有限,基层统一战线部门在联系民主党派、无党派人士和非党员知识分子参加农村振兴等各界人士时,必须有足够的资金保证乡村振兴中统一战线的有效运行。必须有足够的资金来进行调查乡村振兴统一战线情况,协调好乡村振兴的一切关系,宣传乡村振兴统一战线工作。但在实践中,由于基层统战部门经费不足,导致部分农村统战振兴措施的实施以及农村统战振兴的需求也未能确定。同时,流动资金不足影响了宣传和动员能力。思乡相关的广告动员是有效的方法,但是缺少了物质驱动的广告宣传的效果是非常差强人意的。这是因为乡村振兴是统一战线的新领域,旨在解决三农问题,实现三农现代化。乡村振兴战略是首次提出的,没有可借鉴的经验。此外,这方面的问题和繁重的任务也给基层统一战线带来了新的挑战,实际上增加了统一战线的成本。

五、统一战线赋能乡村振兴的广东经验借鉴

汇聚各方力量,聚焦重点攻坚。广东省党委统一战线部根据《广东省委关于构建“核带一区”区域发展新格局的部署》,支持广东省民主党派开展乡村振兴工作,支持粤东、粤西、粤北地区发展。八个民主党派与八个对应方签订框架合作协议,建立民主监督、定期讨论、调查等工作机制。

开展列名监测工作,确保及时减少贫困。2020年3月至年底,广东省委统战部将帮助贫困家庭协调解决困难和实际问题,推动相关企业进入阳西县,促进教育和旅游业发展合作。民主党派每年都成立一个联合研究小组,以民主的方式监督消除贫困的斗争。监督与援助相结合,既能真实客观地发现问题,保证扶贫,又能有效帮助地方政府解决问题,凝聚社会力量,共同取得扶贫成果,促进农村振兴。

六、实现统一战线赋能乡村振兴的实践路径

(一)提高统战人员在乡村振兴方面的统战意识

根据政策和方针要求,提高统一战线主体认识,提前部署工作,制定工作计划。学习历史经验,提高统一战线意识。历史的作用是在学习过去。基层统战主体要深入学习中共历史、中国革命史、社会主义发展史、改革开放史,熟悉统战各个时期和阶段的社会历史条件、主要矛盾和社会任务。充分认识统一战线在革命、建设、改革开放中的历史作用,借鉴统一战线的具体做法和基本经验,结合历史和现实,提高统一战线意识。

(二)推动统战主体赋能乡村振兴的相关理论学习

加强理论学习是人民群众掌握理论、将理论转化为物质力量的前提。具体而言,要提高基层统一战线的理论知识,必须从以下俩个方面加强学习。第一,定期组织培训,加强理论认识。定期为基层统战有关部门人员提供学习培训的平台和机会,加深对统战的科学内涵、理论框架、主要内容和意义的认识,制定灵活的考核办法。评价基层统战干部认知状况与学习效果研究的成果。驻农村统一战线人员轮流组织农民了解统一战线的相关理论,阐明统一战线在农村振兴中的地位和作用,培养农民的统一战线意识,重视统一战线在乡村振兴中的工作。第二是密切关注当前形势,把握政策方向。因为思想是行动的先导,基层统一战线主体要积极关注当前政治发展,深入学习党的十九大精神,把握新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方向。熟悉中央和国家重要政策法规,了解重要文件精神,特别注重了解统一战线工作的新领域。

(三)拓宽统一战线赋能乡村振兴的宏大格局

一是制定相关政策,推进政策动员。同时,完善金融贷款、配套设施建设补贴、税收优惠等优惠政策,努力建立“以农兴民、以劳育人、怀旧留人”的人才机制。以优待激励人民,以荣誉标榜人民。二是丰富宣传方法,扩大宣传动员。宣传动员是社会动员的有效手段。采取多种宣传方式,扩大宣传动员范围。定期与民主党派、非党派、非党员知识分子、工商联、新社会阶层等各界人士交流,组织乡村振兴战略讲座和座谈会。在地方报纸、卫星电视台设置专栏,展示统一战线在乡村振兴中的辉煌成就。开通统一战线官方微信、微博,及时更新农村统一战线振兴动态。此外,还可以举办剪纸、农民版画等传统艺术大型赛事,让更多社会人士以大家喜欢的方式参与乡村振兴统一战线。三是构建社会组织,实施组织动员。征集“知农爱农护农”社会各界人士,围绕“振兴农村”构建熟悉农业生产技术、政策法规、管理精良的社会公益组织等各类社会组织,要充分发挥这些社会组织的动员作用。呼吁社会组织定期开展提高认识运动,扩大社会组织组成,轮流帮助农民,为振兴农村地区做出贡献。四是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推进思想政治动员。加强学校教育,将统战思想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培养大学生统战意识。定期邀请专家授课,组织理论学习,开展思想政治教育。以社会教育为重点,通过社会网络、电视媒体等手段,将统一战线纳入乡村振兴战略,使统一战线有深刻的认识。

(四)增加统一战线赋能乡村振兴统战队伍的人力资源投入

提供足够的统一战线骨干力量,建立统一战线人员保障机制。首先要配备足够的基层统战人员,为基层统战部门提供足够的人才保障。适当扩大工作范围,增加实质工作内容,提供相应的社会福利,提高工资水平,拓宽晋升渠道,增强基层统一战线职工的归属感和认同感,使其自觉参与基层统一战线事业,降低基层职工的流动性,有效预防工作积极性低的问题。同时,要将理论学习与基层实践相结合,提高基层统战人员的统一战线能力。交替派基层统战人员下乡了解农村发展的具体情况,探讨统战在农村振兴中的具体需要。深入调查统战各领域群众情况,建立数据库和信息地图,提高宣传动员能力,提高基层统战队伍综合素质。此外,还可以指导民主党派、无党派人士、非党员知识分子、非公有制经济人士和新社会阶层优秀人士参加基层统一战线工作,为基层统一战线注入新鲜血液。

(五)加大统一战线赋能乡村振兴统战工作的财力保障

增加对统一战线的财政支持,加强对统一战线的物质支持。乡村振兴战略涉及广泛的问题和任务,充足的资金保障是基层统战人员全方位、多领域开展宣传动员,做好基层统战工作的重要前提。加大统一战线乡村振兴战略推进专项资金,作为基层统一战线工作人员,积极与社会各界人士交流,宣传动员社会各界人士参加统一战线组织乡村振兴会议、研讨会、宣传。此外,还设立了激励基金,在社会各界在积极参与乡村振兴战略,在促进农村发展和乡村振兴中发挥重要作用时,从精神和物质上鼓励各界人士。

注释:

[1]杜联藩.统一战线助力乡村振兴的广东经验与启示[J].云南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22,24(01):29-34.

[2]陈元元,张亚勇.乡村振兴背景下农村宗教治理问题研究[J].广西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22,33(01):70-76.

[3]李功员.统一战线助力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作用研究[J].湖北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22(01):92-99.

[4]孙敏.汇聚统战力量  助力乡村振兴[N]. 桂林日报,2022-01-18(003).

[5]黎杰松,李键江.乡村振兴视域下民族地区特色产业高质量发展研究[J].学术交流,2021(09):96-109.

[6]张宇. 治理视角下新社会阶层在乡村振兴中的作用研究[D].泰安:山东农业大学,2020.

[7]范景鹏.乡村振兴战略中的新乡贤统战工作[J].统一战线学研究,2018,2(04):86-91.

[8]许军.新乡贤统战:基层统战工作的整合拓展与全新模式——以浙江省县以下实践为案例[J].统一战线学研究,2018,2(04):76-85.




Copyright @ 2014 - 2017 limited ,All Rights Reserved

地址:辽宁省沈阳市和平区常德街8号 电话:024-22890542 传真:024-22890542 EMAIL:symjxcb1955@163.com

版权所有:中国民主建国会沈阳市委员会 辽备:辽ICP备07004782号 技术支持单位:沈阳市大数据管理中心(沈阳市信息中心、沈阳市信用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