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障碍辅助浏览工具条

理论研究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理论研究

“把握规律守正创新”——新时代高校留学人员思想状况及政治引领有效路径研究

作者:李丹婷 尹俊博 张津凡 张海佳 信息来源: 民建沈阳大学总支部 发布时间:2023-06-05

当前全球化走到了一个新的阶段。一方面,新冠肺炎疫情对国际人才流动产生不可小觑的影响。另一方面,俄乌冲突等地缘政治问题使世界局势充满不确定性。在这一背景下,伴随着留学归国热潮发展,越来越多留学人员在国家发展建设成就的支撑下,民族自豪感和国家荣誉感增强,选择学成归国报效祖国。2019年中国留学归国人员达58.03万人[1],成为我国劳动力市场中重要的智力和知识资本。随着新冠肺炎疫情的发展,2020年第二季度,回国求职留学生人数同比增幅高达195%。[2]随着越来越多的留学生学成归国或短期工作后归国,中国正在逐步形成“出国深造——回国就业”的国际人才环流趋势。

“现在我们党所处的历史方位、所面临的内外形势、所肩负的使命任务发生了重大变化,而越是变化大,越是要把统一战线发展好、把统战工作开展好。”[3]作为统战工作的重要场所,高校要按照《中国共产党统一战线工作条例》提出的“坚持广泛团结、热情服务、积极引导、发挥作用的方针,做好出国和归国留学人员统一战线工作”[4]的要求,不断探索实践,充分发挥高校思想政治优势,利用好平台优势,将对高校留学归国人员的政治引领落到实处。

一、加强高校留学归国人员思想引领的重要性

我国教育根本问题是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为谁培养人。作为教学科研的生力军,高校留学归国人员直接承担着培养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责任。2022年5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给南京大学留学归国青年学者的回信中提到:“要心系‘国家事’,肩扛‘国家责’,弘扬留学报国的光荣传统,以报效国家、服务人民为自觉追求,在坚持立德树人、推动科技自立自强上再创佳绩,在坚定文化自信、讲好中国故事上争做表率,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积极贡献智慧和力量”。[5]高校留学归国人员的政治认同和思想素养直接关系到高校立德树人,因此,提高留学归国人员的德育意识、政治思想,让其成为高校先进思想文化的传播者是高校立德树人的首要任务,是实现教育保质保量发展的重要目标。

在欧美同学会成立100周年庆祝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表示:“希望广大留学人员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加强内引外联,牵线搭桥,当好促进中外友好交流的民间大使”[6]。在全球化背景下,作为沟通中外友好交流的桥梁,留学归国人员具有特殊的语言优势和跨文化交流能力,通过对其政治引领,帮助其了解我国的基本国情,掌握政治现实,尊重、理解、认同中国共产党的执政方针和价值理念,使之成为热爱国家、热爱社会主义的传播者和践行者,成为我国外交软实力代表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目前,全球人才竞争十分激烈,高校留学归国人才的价值和创造力获得普遍认同,如何助力其发挥所长参与学校建设、服务于社会的积极主动性成为新的挑战。在调研中,课题组发现高校留学归国人员大多能够客观地表达对学校“发展战略”、“管理能力”、“服务精神”和“创新意识”等方面亟需解决的需求,因此加强其政治思想引导,对这一群体个人发展、示范引领作用都有积极的意义。“要充分开发利用国内国际人才资源,积极引进和用好海外人才”[7]是我国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的重要任务。对高校留学归国人员的思想政治引领是“人才强校”的重要保障和支撑,也是建设业务水平高、政治素养好、职业能力强的高校留学归国教师队伍的有力保证。

二、高校留学归国人员的思想状况调查

课题组基于文献研究设计了关于留学归国人员发展情况调查问卷,对高校留学归国人员的思想状况进行了调研分析,共收到有效调查问卷194份。其中,36-45岁占48.39%,博士占61.29%,中共党员占54.86%,汉族占90.32%,根据调研信息综合分析得出高校留学归国人员主要呈现为:

(一)思想状况

根据调研结果显示,多数样本选择归国的主要原因为“为祖国做贡献”,占48.39%,明显高于“家庭原因和个人发展”等。受钱学森、李四光等老一辈科学家负笈游学,学成归国报效国家的影响,学有所成、投身科教事业,在教学科研岗位上努力报效祖国、服务人民,是海外学子的精神归宿和信念支柱。

八成以上样本表现出对国内外重大热点事件的关注度较高,尤其集中在国家安全与国际形势、党和国家重大工作部署等方面。81.08%的人表示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了解和认同,反映出高校归国留学人员的认同社会主义、对社会的价值标准和国家发展的期望高度一致。

几乎所有样本都表示对目前高校工作比较适应,89.19%的人对所在学校组织的活动表示有意愿积极参与,60%的人表示对所在高校工作环境和工作氛围表示满意。54.05%的人认为学校关心留学归国人员的程度还不错,59.46%的人认为学校重视发挥留学归国人员作用。值得注意的是,九成以上的样本显示在现实生活中,他们能够勇敢地向部门领导和组织表达自己的意见和建议,但是反映渠道较为分散,存在找身边人倾诉,听之任之,得不到有效反馈等情况。

(二)亟待解决的问题

首先,存在对海归教师“重引进,轻跟进”的现象。有的高校招延人才却缺乏长期规划,有超过一半的样本表示对所在高校缺乏归属感和成就感。有59.52%的人认为个人成就限制于“自身能力”,其次为“领导重视”、“外界环境”、“社会关系”、“机遇”等因素。

其次,缺乏有效的人才协作机制。除访问学者外,大部分留学归国人员长期生活在国外,人际圈子较为单纯,归国后很难融入本土“学术圈”,这就导致了高校“引得进,用不全”的问题。目前高校内较为成熟的团队模式有以下几种:老师带学生的师承模式;业界前辈带领青年骨干的老带新模式;由政府牵头成立科研团队模式等等。35-45岁的留学归国人员由于种种原因很难与本土人才顺利协作。科研工作离不开团队合作,如何将留学归国人员个人才智与团队合作融合取得更大成绩,值得我们深思。

再次,硬件条件较差、工作环境不理想、缺乏人文关怀等因素降低留学归国人员的积极性和归属感。九成以上的留学归国人员长期生活在国内,对国内事务表现出不同程度地不适应。63.64%的人表示缺乏国际化交流环境,45.45%的人认为教学工作占据了较多时间精力,54.55%的人认为公共服务和行政事务占据了较多时间精力、职务晋升困难,36.36%的人认为人际关系较难处理。有的高校甚至存在“多又快”出成果等要求,开出很多不计后果的优越的条件,导致科研跃进的云梯难以维系。

再次,大局意识观念薄弱。样本中36.71%的留学归国人员为党外人士,以具有博士学历的40岁以下的青年教师居多。他们希望将个人能力和科研技术发挥优势获得成功以回报国家,另一方面这一群体大局意识相对薄弱,容易被西方意识形态浸润,出现心理认知偏差和不良情绪反映,对个人生活、工作等情况易产生比较心理,对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接受意愿和认可程度还不够。因此高校应当有的放矢、因地制宜地开展有针对性的思想引领和细致健全的管理服务。

三、高校留学归国人员政治引领的有效路径

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从党的十八大以来对统战工作作出了一系列重大部署:“做党外知识分子工作,不仅要增强责任意识、配强工作力量,还要改进工作方法,学会同党外知识分子打交道,特别是做思想政治工作的本领”[8]。留学归国人员作为高校统战工作的重点群体,最大限度调动其思想主动积极性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部分。高校应当从实际情况出发,从留学归国教师的个人切身利益出发,深刻践行“以人为本”的服务管理意识,以“百家争鸣”的开放态度对待其相对成型的政治认知和政治判断,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为其提供建言献策的平台,在坚决反对言论偏差,批判消极言论的同时,需格外注意分析其观点中的有效成分。

与本土成长起来的教师不同,在日常科研生活、服务管理、政治学习中高校留学归国教师需要因势利导,需要组织协调、规章制度等方面相应制度、人员的跟进。对办事程序复杂、报送手续繁琐、行政事务较多等突出的高校行政化现象进行改革,高校应当秉持“以人为本”的原则,对各项手续的优化、简化需加快速度同时提高办事效率,避免留学归国教师将对日常工作的不满上升至意识价值形态问题。

根据2022年《中国留学发展报告》调查显示,留学人员归国后定居地仍以直辖市、副省级城市为主,近年来,杭州、成都、武汉、郑州、西安等多个城市纷纷推出“先落户后就业”“落户零门槛,还有租房补贴”“创业补贴”等政策。65%留学生归国后再出海的意愿,主要与国际人才环流、个人发展机遇、不适应工作环境、体制机制障碍、子女教育等因素密切相关,这些因素也同样适用于高校。高校应当依据双方签订的协议,及时兑现承诺,让留学归国人员能够真正沉下心来长期留驻,贡献个人力量,实现个人价值。

  (一)着眼现实环境和具体问题发挥“大统战”工作优势

思想引领的前提是遵循规律,了解现状。立足现今社会环境和高校具体问题,开展思想引领的基础即了解高校留学归国人员的思想动态,掌握其利益诉求,提高引导能力和水平是高校统战思想政治引领的关键手段。必须全面了解高校留学归国人员的真实想法,并进行科学分析才能确保引领其走向正确的政治方向,才会更有针对性和时效性。因此,可以采用多种形式的社会调查,举办座谈会、学术讲座、慰问谈话、调查问卷等,及时掌握了解高校留学归国教师的思想动态,并对其中较为突出的思想变化及其传播程度做出准确研判。高校统战部门应当发挥统一战线“团结联合”的优势,不断完善“联谊交友”制度,及时了解掌握留学归国教师群体的思想变动、工作状况和生活困难,从思想上引导,从心理上疏导,多样化、多种渠道开展留学归国人员联谊交友工作,帮助其快速融入适应环境。此外,高校党委统战部门需统筹协调,提升留学归国教师的思想政治素养和育人水平。高校党委要紧密团结留学归国教师,加强学校顶层设计和统筹规划,以凝聚力量服务大局。

(二)坚持以政治标准为留学归国教师答疑解惑

由于常年生活在国外,受中西方思想文化的冲击洗礼,九成以上的高校留学归国教师面临国内新环境会形成观念差异产生困惑甚至批判。这种观念的偏差源于对我国国情的不了解、不理解、不思考,极易引发内心冲突影响工作生活,限制自身发展。因此,面对高校留学归国人员这一群体,应当将培养爱国精神和留学报国情怀为首要任务,通过开展主题报告、社会调研、国情考察、志愿服务等方式,不断增强其政治理解、文化自信,大力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夯实思想道德基础,引领其将爱国之热忱转化为教学科研行动,做好立德树人的本职工作,快速融入并适应国内新环境。

(三) 建立长效机制坚持解决思想问题与实际困难相结合

根据调研结果显示,高校留学归国人员在工作生活中面临多角色冲突和多元化冲击,其思想变化较快。针对这一问题,高校统战部门应秉持“以人为本”工作方针,“千方百计创造条件,使留学人员回到祖国有用武之地”[9],不断提高服务意识和管理水平,做到因势利导,在政策允许范围内满足其子女入学、就医等诉求,解决实际困难,帮助其没有后顾之忧地投入工作,以体现高校统战工作的凝聚力。高校留学归国人员的思想引领工作,应作为长期政治任务予以贯彻实施,按照国家法律和高校有关规定,创造条件伺机成立留学归国教师服务管理中心,制定相关管理执行准则,安排专人负责,确保留学归国人员相关优惠政策和待遇的推进落实。此外,通过留学归国人员学习、民主议事、信访接待、联谊等制度的制定执行,将高校留学归国教师的思想引领工作纳入日常,继而实现制度常态化。

(四)积极搭建多样化实践平台提高舆论引导能力

思想引领是从内而外的渐进,需要不断沟通互动,强化认同,因此应积极探索创新引领方式,构筑多元化实践平台,助力留学归国人员更好地政治发展。与本土教师相比,高校留学归国教师通过网络获取国际信息的频率更高,受外媒言论影响更大,高校可以与各地政府、媒体合作创建一批思想深刻,内容丰富的形式与政策类自媒体,与国际各类思潮辩论,突出理性思想的政治价值。同时加大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宣传力度,突出报道具有留学经历报国奉献的知名历史人物,以增强留学归国教师的民族责任意识和家国情怀。应当注意的是,报道方式应当跳脱传统的说教宣传模式,通过思辨、对话、探讨等方式宣传,凸显感性政治的作用。

高校留学归国人员承担着重大科研任务,学术前沿动态是其尤为关注的,高校需积极搭建国际学术交流平台,通过举办线上研讨会、学术论坛、沙龙等活动,从留学归国人员的实际需求出发,发挥其专业优势。通过调研了解到,多数高校留学归国人员思想活跃,极具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敢于积极表达个人观点且有独到见解。为此,高校应积极构筑建言献策平台,支持留学归国人员申报调研课题,为学校教研等工作决策提供支撑,调动其参与高校及社会建设发展等方面的积极主动性。同时链接网上议事议政,将留学归国教师纳入专家智库等组织框架中,以强化其政治效能感。

(五)建立留学归国教师表彰机制树立正面形象

近年来,受中美关系等日渐紧张的国际政治形势影响,国内外舆论环境也随之变化,对国际交流与合作产生一定的不利影响。高校应加强舆论引导,肯定留学归国教师对祖国的贡献,引导塑造留学归国教师的正面形象,为其创造更加客观的舆论环境。

因经济发展水平等原因影响,北京、上海等一线城市高校对留学归国人员的吸引力较高,对其认可程度较大。这些一线城市高校可以定期对贡献较大的留学归国教师进行表彰,帮助其认识到自身在祖国建设中的价值,从而提升高校对于留学人员的吸引力。通过推动高校对留学归国人员社会价值的认可,增进其凝聚力,从而鼓励更多留学归国人员到更多城市地区的高校发展,使其更加全面地参与到国家经济社会建设中来。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2019年度出国留学人员情况统计》[EB/OL].(2020-12-14)[2022-05-08].http://www.moe.gov.cn/jyb_xwfb/gzdt_gzdt/s5987/202012/t20201214_505447.html

[2] 智联招聘:《2020中国海归就业创业调查报告》,中国教育发布(2021-01-23)[2022-05-15]

[3] 为实现中国梦提供广泛力量支持[N].人民日报海外版,2015-05-21(01)

[4] 中国共产党统一战线工作条例(试行)[N].人民日报,2015-09-23(05)

[5] 习近平回信勉励南京大学留学归国青年学者[N].新华网,2022-05-18(1)

[6] 坚持大统战工作格局[N]人民日报,2019-11-26(06)

[7] 习近平在欧美同学会成立100周年庆祝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3-10-22(02)

[8] 为实现中国梦提供广泛力量支持[N].人民日报海外版,2015-05-21(01)

[9] 习近平在欧美同学会成立100周年庆祝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3-10-22(02)




Copyright @ 2014 - 2017 limited ,All Rights Reserved

地址:辽宁省沈阳市和平区常德街8号 电话:024-22890542 传真:024-22890542 EMAIL:symjxcb1955@163.com

版权所有:中国民主建国会沈阳市委员会 辽备:辽ICP备07004782号 技术支持单位:沈阳市大数据管理中心(沈阳市信息中心、沈阳市信用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