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负责人: 陈畅
课题组成员: 王丹、王玥、陈蕾
报送单位:民建沈阳市委会
一、研究背景与意义
(一)研究背景
民主党派基层组织主要指的是各民主党派所辖的支部、总支部和基层委员会,这些基层组织是民主党派中最根本的组织单元,是各民主党派联系其组成成员的重要纽带和桥梁,也是民主党派成员参加所在党派的组织生活、开展会务工作、完成党派各项职能和任务的基础和依托。基层组织建设的水平高低直接关系到民主党派的发展,关系到能否规范、有序和有效组织开展各类履职活动,关系到民主党派作用的发挥。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提出:要发挥我国社会主义新型政党制度优势,加强同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的团结合作。由于我国新型政党制度的运作特点和民主党派组织建设的态势,民主党派基层组织建设问题长期以来并未受到实际工作者和理论界的足够重视。伴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参政党建设重要性提升,基层组织建设在参政党建设整体体系中的作用愈发显现。在此背景下,民主党派基层组织建设成为参政党建设实践中的着力重点,成为加强参政党建设、提升参政党建设质量的关键所在。
如何认清新形势、把握新要求,努力探索基层组织建设的新方法和新途径,提高基层组织规范化、制度化建设水平,不仅是民主党派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参政党的需要,也是新时代巩固和发展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制度的必然要求。民主党派作为一个政党组织,是由明确目标、组织结构、权责分配和人员安排等结合而成的一个有机系统。而基层组织是反映民主党派组织活力、彰显组织优势、体现组织功能的基础和承载,其建设质量关系着民主党派自身建设和作用发挥的全局,关系着多党合作事业持续健康发展的根基。因而,审视民主党派基层组织建设的现状和趋势,加强民主党派基层组织建设,已然成为发挥民主党派积极作用和多党合作制度完善发展必须高度重视的现实课题。
(二)研究意义
民建是以经济界和其他方面的代表性人士为主的参政党,加强基层组织建设,是适应新时期对参政党的要求。研究当前民建基层组织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深入探究产生这些问题的原因,对提升民建基层组织在参与建言资政与凝聚共识双向发力的工作质量,并使得这一机制能够长效运行具有积极的意义。按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参政党建设要求,依托基层组织把民主党派成员团结起来,加强政治引领,更好地引导他们发挥作用,是新时代统战工作的必然要求,也是多党合作事业发展的现实需要。
二、民主党派基层组织建设相关理论概述
(一)统一战线理论
统一战线理论是民主党派自身发展的基础,也是民主党派基层组织有效发挥其作用的政治基础和基本前提。充分发挥统一战线理论的指导作用,有利于民主党派基层组织加强自身建设,提高基层组织的凝聚力和活力,夯实民主党派组织建设、制度建设和思想建设的基础。
(二)组织理论
基层组织作为民主党派组织结构的基本构成单位,有其特殊性。民主党派基层组织结构较为松散,只有合理地调整基层组织的组织结构,科学设置结构职能,才能充分发挥民主党派各级组织的管理作用,增强组织结构的整体性使其发挥应有职能。
(三)基层组织粒度
根据基层组织的规模,可以将基层组织简单划分为大粒度基层组织(人数100 人以上)、中粒度基层组织(人数 50-100 人)、小粒度基层组织(人数 10-50人)和微粒度基层组织(人数 10 人以下)。通过实证分析可以发现微粒度基层组织的活跃度较低,小粒度基层组织的粘合度和凝聚力明显增强。大粒度基层组织具有明显的人才聚集优势,更容易集合基层组织内部力量实现参政议政职能,但组织庞大带来的弊端也随之而来。因此,当组织规模达到大粒度时,基层委员会下属支部委员会开始相对独立,逐步发展为小粒度基层组织,通过组织架构的改变使得大粒度基层组织活力再次提高。
(四)“活力指数”评估体系
习近平总书记在2022年同党外人士共迎新春时的讲话中指出,各民主党派要“用自身建设的新成效展示参政党的新面貌”。构建民主党派基层组织“活力指数”评估体系对提升民主党派制度化规范化水平、实现统战工作高质量发展、推动新型政党制度释放更大效能具有重要意义。
三、当前民建基层组织建设存在的问题
(一)民主党派基层组织成员代表性的趋同化
在县区基层环境中,民主党派的界别特征在逐渐的趋同,一些民主党派组织发展的范围边界在模糊,比如多集中于教育、医疗卫生领域,各个党派在发展成员的过程中,往往都集中在同一个单位、同一个领域,对于少数出色的尚未加入中国共产党的人员甚至出现几个党派竞相争取的局面。这与地方人才相对匮乏、人才结构相对单一有一定关系,也和民主党派人士多为知识分子和中高级技术人员身份有关。
(二)履职尽责功能未有效发挥,成员缺乏参政议政积极性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要支持民主党派加强思想、组织、制度特别是领导班子建设,提高政治把握能力、参政议政能力、组织领导能力、合作共事能力、解决自身问题能力。”这是新的历史条件下增强民主党派履职能力的必然要求。通过调研发现,目前民建基层组织在发挥履职尽责方面存在的问题主要集中在获取参政议政信息不畅通、参政议政实效不显著、参政议政意愿不强等方面。
1. 获取参政议政信息不畅通
掌握大量详实的信息资料是民主党派成员履行参政议政职能的重要前提,然而当前掌握参政议政信息渠道不畅通和信息的不对称已经成为各民主党派参政议政面临的普遍问题。
2. 参政议政实效不显著
一些基层组织成员参与参政议政工作没有建立在系统研究和实地调研的基础上,提出的意见在一定程度上缺乏可操作性。同时,受自身工作性质等多种因素影响,参政议政的广度大于深度,提出的对策针对性不够。在制度建设方面,很多基层组织未能建立合理有效的量化考核体系和成员评价制度。对于基层组织领导班子以及基层组织成员缺乏相应的激励机制,积极参加组织活动和参政议政工作的成员的积极性受挫。制度体系的不完善进而导致基层组织的活力和履职尽责能力下降。
3. 参政议政意愿不强
部分会员在一定程度上,存在政党意识不强。有的会员缺乏对民主党派的发展历史和多党合作历史的了解和思考,缺乏政治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对民主党派担负的职责和使命没有足够的重视,参与参政议政工作的主动性不够,部分成员对参政议政工作的认识仅仅局限在完成上级任务,使得参政议政流于形式。
从调研和访谈的情况来看,目前大多数单位的工作绩效评价体系中没有考虑民主党派工作,因此,无论会员取得何种会内工作成绩都无法与其所在单位的绩效考核相关联,更无法取得所在单位领导的认可和相应的奖励,挫伤了党派成员履职尽责的积极性。
(三)基层组织活动开展频率低,组织凝聚力不足
从调研可以看出,目前制约基层组织开展活动的因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 受活动场地限制
从调研来看,有固定活动场地的基层组织占比较小。现实情况中,部分有固定活动场地的基层组织也是通过会员无偿提供的方式设立。多数基层组织活动缺乏场地和基本设施,组织集体活动需要临时寻找场地,借用其他部门的设施等。
2. 受活动经费限制
目前民建基层组织的经费来源主要是基层组织活动专项经费和会费,很多基层组织活动经费较少,难以维持基层组织持续有效地开展组织活动。基层活动经费的报销手续复杂,占用了基层组织成员大量时间和精力,一些基层组织因此减少组织各种活动,这些客观因素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正常的民建活动,挫伤了基层组织开展活动的积极性。
3. 基层组织活动较为单一
基层组织的活动目前主要集中在集体学习和开展调研等方面,惯以文件落实文件、以会议落实会议。活动缺少党派自身特色和优势, 有效性不高, 党派成员以被动参与居多。没有很好的体现民主党派活动的特点,对成员缺少一定的吸引力。从调研情况来看,很多基层组织以培训作为开展活动的主要形式,而专门的信息工作或参政议政培训比例或将更低。
四、建立健全民建基层组织工作的路径
(一)优化民建基层组织结构
会员数量是基层组织发挥作用的重要前提,根据前文阐述的组织粒度的相关结论可知,基层组织的履职能力与会员数量呈现正相关,但是在基层组织达到中等规模后,基层组织凝聚力出现下降趋势,当基层组织的规模达到较大规模时,基层组织的发展会出现很多问题。由于民主党派对普通成员没有收入、人事上的管理权限,从管理学上来看属于弱联系,适用于柔性管理的模式,因此良好的人际沟通是增强民主党派基层组织管理的重要保证。不合理的基层组织规模明显不利于提高基层组织动员力和凝聚力。因此有必要在不违反民主党派章程的前提下,对较大的基层组织进行重新拆分划分,以适应基层组织管理的需要。
对于会员机构复杂、年龄差异较大、工作单位分散等因素造成的组织凝聚力差的现象,探索建立合理有效的组织活动模式。通过调整会员的组织架构,对会员进行分类管理,采用条块结合的方式,在原有组织架构基础上成立活动团队,如老年会员活动组、妇女会员活动组、社会服务活动组等。
1. 加强基层组织制度建设
制度建设是民建基层组织自身建设中的一项基础性工作。基层组织要发挥好作用,应当做好基本制度建设和创新性制度探索。基本制度建设包括几个方面:一是建立健全档案管理制度。针对会员信息、会议记录、活动经费、履职情况等内容建立独立的管理制度。加强信息化管理,建立电子档案,做到管理规范、查询方便。二是建立健全责任落实制度。根据地方组织的总体目标任务,建立基层组织长期和短期相结合的工作计划,明确责任分工,形成目标进度月历表、年历表,并一以贯之落实执行。三是建立健全量化考核制度。将履职尽责作为考核成员的重要指标,引导成员做好民建会内工作,结合自身优势领域,打造参政议政精品。在健全基本制度的基础上,基层组织可以结合自身情况,创新性地建立相关制度和体制。
创新临时基层组织制度。从近年工作实践和会员的成长经历来看,新会员入会的第一年非常重要。把新会员的教育培养重点放在这一阶段,有利于新会员尽快了解民建的情况,融入组织,积极参与会内的各项工作。一方面充分利用了新成员参与民建活动的“黄金期”,在培养和锻炼中发现和选拔一批骨干会员。另一方面也加速了新成员的个人成长,使其在后期的民建工作中发挥出更大的作用。
创新基层组织换届选举方式。尝试在具备条件的基层组织试行换届差额选举,在综合考虑基层组织政治组织基础、领导班子政治把握能力和后备干部现状的前提下,可以尝试利用差额选举的方式产生新一届领导班子,使会员在积极参与中进一步增强作为民建会员的荣誉感,对于充分发扬民主精神,保障会员民主权利有着重要意义。
创新基层组织联络员制度。基层组织领导班子成员以兼职为主,大多是本单位的业务骨干,同时要做好本职工作和民建工作,在时间和精力上有时难以兼顾。可以通过建立基层组织联络员制度,安排民主党派地方组织的机关人员分工负责基层组织的联络工作,及时传达上级组织工作要求和部署并督促贯彻落实,从而提高民建工作效率,减轻基层组织负责人工作强度,从而解决基层组织缺乏专职人员的问题。
2. 加强领导班子建设
领导班子建设是基层组织建设的重点。党派工作要落实到基层组织离不开基层组织领导人的示范带头作用,基层组织领导人的管理能力、人格魅力和工作作风直接影响到基层组织的活力、凝聚力和战斗力与。基层组织领导班子为支部做兼职工作,需要有为党派默默奉献的精神。要通过培训学习、工作历练、谈心谈话、传帮带、宣传引导等多种方式,有针对性地加强对他们的培养,塑造政治素质高、领导才能高、奉献意识强的基层核心力量。
(二)提高履职尽责能力,提高参政议政水平
1. 积极搭建平台,扩宽议政渠道
相同行业和领域的基层组织可以通过成立专题调研组,深入开展重点课题调研工作,在充分科学论证的基础上,提出有先进性、有针对性、有前瞻性的提案建议。
要注重加强与政府相关部门的对口联系。应当发挥基层组织中政协委员、人大代表的传帮带作用,与会员分享经验,分析问题、提出建议,促进广大会员的迅速成长。通过开展信息提案写作专题培训、参政议政座谈交流等方式,引导会员围绕党委政府中心工作和重点工作,涉及人民群众根本利益和社会关切的突出问题,开展会情民意信息收集报送工作。
基层组织活动与履行参政议政职能相结合。这就需要在精选课题上下功夫,深入调查研究,力促成果落实。这需要在三方面精心组织,一是要精心选题,关注民生热点问题和全面性问题;二是要结合党派的实际情况,努力掌握真实全面的第一手材料,扎扎实实地开展调查研究,系统性的梳理问题、深入分析、反复论证,从全局高度和自身专业角度提出可行的解决方案,为党委、政府决策提供有价值的参考;三是县区统战部门要协助党派组织有关部门,及时组织召开情况反馈会、专题协商会等形式,促进成果转化。
2. 保持界别分工,发挥自身优势
民主党派的界别分工是其存在和发展的依据,各民主党派在组织发展上有着不同分工,例如民盟的主要发展对象多集中在文化教育界,九三学社是以科学技术界高、中级知识分子为主。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近年来民主党派中新的社会阶层和非公有制经济人士群体不断地壮大,这部分群体也逐渐被吸纳到民主党派的发展中来。要在保持界别分工的基础上,结合自身优势,增强基层组织履职能力。
一是严格落实组织发展相关精神。注重质量,保持特色,使组织发展更加规范化、制度化。要坚持“质量第一”的原则,将组织发展与后备干部队伍建设有机结合,注重发展代表性人士和有发展潜力的人士。
二是加强参政议政人才队伍建设。参政议政工作要想做得实、做得好,其关键还是在于人才队伍的建设和培养。基层组织应当把选拔好、培养好、使用好参政议政人才放在自身建设的首位。
三是充分发挥专委会的作用。专门委员会是开展参政议政、民主监督、政治协商和其它经常性活动的专门机构,是发挥参政党作用的重要载体。对于汇聚人心、加强党派自身建设,凝聚智慧、提高参政履职工作水平,创新思路、推进社会服务工作有着重要意义。
3. 完善量化考核体系,建立评价机制
建立完善量化考核体系是近年来促进基层组织规范化的一项创新举措。建立健全量化考核体系的目标在于以规范化、标准化的评价体系为抓手,着力将民主党派内部监督工作贯穿于民建工作中。量化考核评价机制的建设要循序渐进,既要充分发挥评价的激励作用,又要避免脱离实际流于形式。可以结合实际情况,形成“定性考核”与“定量考核”相结合的弹性评价机制。
建立量化考核体系应当按照分级原则,逐步建立完善。民主党派地方组织对所属其基层组织考核,考核的主体应当既包含基层组织的整体考核,也包含基层组织领导班子成员的考核。基层组织按照地方组织量化考核指标,结合自身情况建立量化考核体系,按照民主集中制原则,对领导班子及其成员本职工作和民建工作情况进行多方位的考核。
(三)丰富基层组织活动形式内容,增强组织活力和凝聚力
1. 结合新媒体等手段创新基层组织活动内容
近年来,新媒体因其较快的传播速度和较大的信息容量,逐渐成为基层组织建设的新兴阵地。新媒体在基层组织活动中有着多方面的优势,基层组织活动的开展不再受到经费场地等各种客观因素干扰,同时可以使得会员在不影响本职工作得情况下,积极参与会内的活动。
2. 创新基层组织活动的开展方式
传统的基层组织活动方式多是集体学习文件、传达上级会议精神、讨论时事政治等,这种活动形式比较呆板,缺乏对会员的吸引力,已经不能适应当前民主党派基层组织建设的要求。因此应当积极创新基层组织活动的开展方式,提高会员参加基层组织活动的积极性,提高组织动员力和凝聚力。
一是将基层组织活动与履职尽责相结合。组织会员深入实际考察调研,使会员不断掌握参政议政的信息和渠道,动员基层组织积极申报参政议政调研课题,同时根据各基层组织结构状况和会员自身的专业优势和特点,为会员提供开展社会服务的平台,实现自我价值。
二是结合基层组织特点,加强基层组织间的交流联系。由于很多基层组织尤其是单位型基层组织,成员都是来自于同一行业,虽然在参政议政和社会服务方面具有先天优势,但是会员在参加学习、讲座等活动时的积极性较低。可以通过多个基层组织联合活动的形式,加强各基层组织、各地市以及跨省市基层组织间的横向联系,使得不同地域和行业领域的会员之间可以在和谐向上的氛围中互相学习,增进交流,提升会员的荣誉感归属感。可以尝试打破民主党派界限,联合其他党派开展基层组织生活。同时可以尝试跨党派开展基层组织活动,起到整合资源,促进交流,拓展视野的作用,增强基层组织凝聚力。
三是积极争取中共党委支持。民主党派基层组织要自觉接受中共基层组织领导,主动加强与中共统战部门及有关部门的协商交流,征求中共党组织对重要问题的意见,建立良好的沟通机制。一方面可以巩固和发展多党合作机制,另一方面也可以在成员发展、活动经费和活动场地上获得中共党组织的支持与帮助。
3. 激发基层组织会员参与活动积极性
基层组织应当不断创新活动的形式,关心会员,积极履责,将基层组织活动与履行参政议职能和社会服务有机结合、不断拓宽会内交流的渠道,将广大会员参加组织活动的积极性调动起来。切实提高会员的荣誉感和归属感,不断加强基层组织自身思想建设,通过多种形式的思想教育活动强化基层组织成员的政党意识和多党合作意识,通过组织学习、培训等活动增强对民主党派历史和传统的认知,增强新时代参政党成员的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感,增强对基层组织的认同感。
基层组织要提高自身工作水平,加强与成员的联系和沟通,通过组织会员参与党派工作,增强对成员的凝聚力与号召力。
五、结论
基层组织是民建组织的细胞,是直接联系广大会员、加强思想教育、承担各项民建工作的基本单位。只有通过不断地完善基层组织架构、开展形式多样的组织活动,才能切实提升广大成员的荣誉感和归属感,调动广大成员参与党派工作和组织活动的积极性,使民主党派成为中国共产党的好参谋、好帮手、好同事,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作出新的更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