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障碍辅助浏览工具条

中国新型政党制度理论体系和话语体系影响因素及构建路径研究(民建辽宁省委会2024年度理论研究重点课题一等奖)

作者:王玥 信息来源: 民建沈阳市委会 发布时间:2024-11-15

课题组负责人:王玥

课题组主笔人:王玥

课题组成员:孙萍、郝金锦、尤俊达

报送单位:民建沈阳市委会

中国新型政党制度理论体系和话语体系

影响因素及构建路径研究

摘要: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发挥我国社会主义新型政党制度优势,形成同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相匹配的国际话语权对新型政党制度效能发挥意义重大。新型政党制度理论和话语体系建设中存在学科建设相对滞后、研究机构单一、研究成果国际传播力不够等问题,通过分析治理效能和实践逻辑等影响因素,进而从要素层面、治理模式层面、组织层面,并兼顾制度规范、组织协同、技术可控三个原则维度,探索构建新型政党制度理论体系和话语体系具体路径。

关键词:新型政党制度理论体系话语体系治理效能

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提出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发挥我国社会主义新型政党制度优势”“形成同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相匹配的国际话语权的要求。新型政党制度是中国共产党百余年发展进程中实践成果,但尚未形成与新型政党制度效能相匹配的新型政党制度国际话语权。中国新型政党制度在国际,特别是欧美国家依然存在被误解,误传播、遭质疑乃至被攻击等现象,尚未获得应有的认知认可。面对挑战,必须积极作为,多措并举,构建并加快完善新型政党制度理论体系,并牢牢掌握国际话语主动权。为此,应加快我国新型政党制度彰显出的制度优势,传播正确声音,回应国际关切,提升这一制度的国际影响力和话语权,成为新时代多党合作事业必须处理好的重大问题,也是为国际对制度体系和政党理论研究和探索提供中国方案。

我国的新型政党制度在新时代得到了进一步发展,自身带有较强的中华文明和文化基因,与我国国情以及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高度契合。在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历史进程中,新型政党制度体现了党的统一领导、体现了全过程人民民主,实现了国家稳定、政策连续、高效统一的优势,充分彰显了中国智慧,对人类政治文明的重大贡献。

一、新型政党制度话语体系与制度效能紧密相关

欧美政党制度通过民主化外衣已被全球广泛认同,既是国际话语权强势垄断,又体现了较为强烈的排他性。2016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就曾指出“落后就要挨打,贫穷就要挨饿,失语就要挨骂”,这说明话语体系的构建对掌握国际话语权具有决定作用,同时也是增进制度效能提升的有效保证。一直以来,我国新型政党制度理论体系逐步完善,社会主义新型政党制度优势逐步显现,需要进一步提升的是与制度优势和综合国力相匹配的、受到广泛认同,特别是欧美国家广泛认同的国际话语权,加快引领并且避免被动反驳,甚至是无力反驳,长期受控与欧美话语体系的垄断与挟制。世界各国综合实力与其国际话语权存在结构性失衡的现象,例如,欧美发达国家即使综合国力较弱,在一定程度上也明显具有较强影响力,如诺贝尔和平奖。事实上,话语体系和话语权不仅没有平等,各国话语权差别巨大。我国新型政党制度体系和话语体系的构建,并不是要形成新霸权,而是要破除欧美话语体系的绝对垄断,是正向输出。加速构建起一套具有说服力和公信力的新型政党制度国际话语体系,强调中国特色,提升我国新型政党制度效能被大多数国家和民众认同,增强话语自信。

二、新型政党制度理论和话语体系建设进程

《中国新型政党制度》白皮书在2021年正式发布,外文出版社也出版了英文版和细纹班,第一次正式向世界展示了我国政党制度创新理论成果,介绍了我国八大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向世界诠释出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说明我国正在加快构建政党制度理论内涵,以及实践要求,从历史的视角传播出我国多党合作的故事,与国外政党恶斗、政府决策效能低下、竞选财阀博弈等现象和制度弊端截然不同的是,从新中国建立至今,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程从未停下脚步,领导的统一性,政策的连续性,决策的高效性,与国外形成鲜明对比。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展示出了政党成员统一的初心和使命,这与一贯用代议制民主为基础的竞争性政党制度和执政模式政治模也开始备受质疑,特别是欧美政党执政导致治理危机不断加剧。新型政党制度理论体系构建和传播的实践为增强新型政党制度国际话语权提供了坚实基础。

三、新型政党制度理论和话语体系建设中的问题

(一)我国政治学学科建设相对滞后

政党理论研究源于欧洲,在我国政治学和社会学学科研究中涉及政党理论和国家治理,理论基础源于西方政治学或政治经济学,政党理论研究起步较晚,原创理论较少,实践创新成果多未总结和归纳为政治学和政党理论研究领域,且政治学体系建设与国外,特别是欧美差距明显。从上海软科教育信息咨询有限公司的中国软科网站(https://www. shanghairanking.cn/)查询统计,世界一流学科排名中政治学学科全球排名前400名中,美国131所,英国52所,德国29所,而中国仅有25所院校。此外,世界一流学科排名中社会学学科全球排名前200名中,美国87所,英国35所,中国仅有6所,详见表1。从表1可知,论文数量和影响力不足,尚未建立起研究和评价标准,资源平台有限,与国外交流和推广较少。例如,我国内地政治学顶级期刊包括《比较政治研究》、《国际政治科学》、《学术前沿》、《治理现代化研究》和《北大政治学评论》尚未推出英文版本,并且尚未开放刊源。

表1 中国高校政治学和社会学科在世界一流学科排名的位次

学校名称

政治学学科排名及论文数量分数

社会学学科排名及论文数量分数

中国海洋大学

151-200位次/39.2


香港大学

151-200位次/33.9


清华大学

151-200位次/35.0


香港城市大学

201-300位次/27.5


南京大学

201-300位次/21.7


台湾大学

201-300位次/22.8


北京大学

201-300位次/29.3

76-100位次/35.2

中国人民大学

201-300位次/28.9


西南财经大学

201-300位次/31.0


中山大学

201-300位次/23.9

101-150位次/43.9

香港中文大学

201-300位次/29.3

101-150位次/41

香港科技大学

201-300位次/21.0


浙江大学

201-300位次/25.0

151-200位次/37.2

中央财经大学

301-400位次/22.2


复旦大学

301-400位次/23.9


湖南大学

301-400位次/16.1


暨南大学

301-400位次/21.7


山东大学

301-400位次/23.9


上海交通大学

301-400位次/22.2


上海财经大学

301-400位次/19.8


香港教育大学

301-400位次/18.4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

301-400位次/18.4


武汉大学

301-400位次/27.0


厦门大学

301-400位次/24.5


西南财经政法大学

301-400位次/31.9


香港理工大学


51-75位次/53.1

香港大学


151-200位次/36.6

(二)新型政党制度研究机构单一

在中国知网以“新型政党制度”为关键词共检索到1124篇文献,2018年以后文献呈现集聚增加趋势,从研究机构分布情况来看(图1),集中在中共中央党校,政协,党派机关以及社会主义学院,来自7所高校研究数量占比为11.6%;从文献来源分布(图2)可以看出,研究多集中在各省社会主义学院学院。说明高校研究团队尚未建立起来,研究相对滞后,对“新型政党制度”及其话语体系研究尚未形成批量研究成果。在此基础上,以“话语”为关键词在1124篇文献中仅有95篇,以“话语体系”为关键词仅有10篇,说明新型政党制度话语体系研究尚未聚焦。此外,从图3可以看出,相关研究主要集中在中国与国际政治、政党与马克思主义、国家行政管理、政治学等相关研究方向。

1 “新型政党制度研究机构分布情况

图2 “新型政党制度”研究文献来源分布情况

3 “新型政党制度研究方向分布情

(三)智库研究机构的国际传播力不够

中国智库数量排名第二,仅次于美国,从学术话语权和影响力不够。一方面,在国际学术会议中关于“新型政党制度”相关选题缺失,在国际上发声的机会较少,很难形成较全面的交流平台;另一方面,尽管有较多自媒体发声,但是民间组织、学者个体及其自媒体的宣传很难被官方兼容,对“新型政党制度”的直接表达容易印发网络屏蔽,尚未形成受众面广影响巨大的超级“大V”。

四、新型政党制度话语体系构建的影响因素

(一)治理效能是新型政党制度话语体系构建核心

使用 Wordcloud 词云库、requests库和jieba分词库工具,在百度资讯搜索页面以新型政党制度理念和话语体系为关键词,通过全文模糊检索到 73条资讯,进行新闻抓取后,通过分词处理和删除停用词后,通过关键词词频聚类分析发现治理效能基层治理创新党建引领协商民主等词关联度较高。一是从新型政党制度治理效能对其话语体系的影响来看,其内在逻辑更加紧密;二是新型政党制度的理论体系不断发展和完善,在制度规范性、程序性、内容性等等方面日益丰富,让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参政议政职能得以发挥,与此同时民主监督能力不断增强,协商议政有效性得以更加充分履行,新型政党制度优势进一步显现。

(二)新型政党制度效能影响其话语体系构建实践逻辑

新型政党制度效能影响其话语体系构建的实践逻辑体现在如下两方面:一是话语体系的构建是新型政党制度实践效能得以进一步发挥的前提,没有国际话语权其制度优势无法有力彰显,话语体系是制度效能的充分条件,其必要性体现在制度发展是实践进程的理论升华,对经验的总结是制度创新的有效路径;二是我国新型政党制度理论体系在新时代日渐走向成熟定型并不意味着停滞不前,以欧美为代表的政党学话语体系中,我国新型政党制度被刻画为“一党”和“专治”缺乏“民主”,而我国的民主党派被定义为“非执政性社会组织”恰恰反映出欧美政党制度应用场景的单一,本质上并未体现政党制度对治理效能影响的实践逻辑,或者说两者的内在联系,以及政党制度的根本目的存在显著差异。新型政党制度的核心目的的治理效能提升,而非西方政党制度以竞争性执政权的争夺。

五、中国新型政党制度理论体系和话语体系构建路径

全面新型政党制度理论体系和话语体系构建路径需考虑四个层面:要素层面,研究新型政党制度理论体系和话语体系要素构成,探讨基两者之间的内在逻辑;在治理模式层面,梳理新型政党制度理论体系和话语体系建设治理模式;组织层面,兼顾多元化特征,探索国内外实务界与学术界对传播新型政党制度理论体系和话语体系研究与实践。具体路径可以兼顾制度规范、组织协同、技术可控三个原则维度,探索构建新型政党制度理论体系和话语体系多维联动框架。在此基础上,通过对新型政党制度理论体系和话语体系影响因素的考察,以及对现有研究观点和评价咨询的持续跟踪与调研,分层次系统地探究程序合理、环节完整的新型政党制度理论体系和话语体系,挖掘有制可依、有规可守、有章可遵、有序可循的新型政党制度理论体系和话语体系实现路径。

(一)打破政党研究领域的学术垄断

政党制度理论源自于实践,西方政党执政权来基础是议会竞争,与之不同的是,我国新型政党制度源于民族生死存亡的关键时期,是中国共产党在救国救民进程,对中华民族民主革命斗争从失败到成功反复实践过程中形成的,而执政党和参政党也不是与生俱来,而是由革命斗争反复验证的,也曾有无数先烈用鲜血铸就的。理论源于实践,但新型政党制度是被实践反复验证过的,不能把欧美政党发展的实践作为普遍的规律,因此,政党制度的理论体系应有其实践之要。潘越(2024)李月玲等(2024)均提出以破立结合方式增强中国新型政党制度国际话语权的底色和生产力但破立结合应以为先,不是吵架和无休止的争辩,而是要有理有据、有的放矢地定期出中国声音。在政治学、社会学领域,美欧研究平台常通过设计指数和定期发布指数垄断话语权,例如经济学人定期发布民主指数,以及制度指数等,混淆舆论和媒体。为此,国内高校和智库机构应加强与之匹配的相关指数研究,并定期在国内外主流研究平台发布。彻底破除以自由民主为幌子指数垄断,通过发布新型政党制度发展报告,修正对我国新型政党制度的歪曲,还原客观真相。此外,兼顾制度规范和组织协同原则,加强对参政党参政议政能力、政治协商能力、民主监督能力发展报告的编写与总结,从参政党参政年鉴破除插花偏见,统战部牵头加强对新型政党制度理论研究的建设。并有教育部牵头加强对高校政治学和社会学一级学科建设的支持,通过基金课题牵动,加强对参政党执政能力建设的研究。

(二)深化对马克思主义学理依据的系统研究

一是《共产党宣言》中对共产党人理想信念的诠释是:共产党人强调和坚持整个无产阶级共同的不分民族的利益。强调出共产党人不为自身利益而将国家和民族利益放在首位。因此,信仰马克思主义的政党拥有共同的理想信念,这是我国新型政党制度学理依据,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实践相结合具有明确的理论根基。新时代我国新型政党制度理论体系也必须以马克思主义为根本,进而指导理论体系的构建和完善,使内容不断充实,应加快研究新型政党制度理论体系和话语体系要素构成,探讨基两者之间的内在逻辑。

二是马克思主义经典理论还指出:无产阶级要建立自己的革命政党、团结其他革命政党、保持自己思想的独立性被有效贯彻,这是马克思主义统一战线理论基础,也是为我国新型政党制度理论体系建设和国际话语权建设的思想渊源。上述两方面应成为推进新型政党制度建设、构建新型政党制度话语体系、加强新型政党制度国际话语权建设的指导思想。

(三)扩大新型政党制度传播范围实现精准传播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四卷中指出精准传播中国声音的准确描述,即要采用贴近不同区域、不同国家、不同群体受众的精准传播方式,推进中国故事和中国声音的全球化表达、区域化表达、分众化表达,增强国际传播的亲和力和实效性。不能仅仅聚焦欧美发达国家,应更加重视其他国家和地区,拓宽传播范围。策划组织中国新型政党制度主题外宣,开展系列新闻发布活动和中外媒体采访;组织中国新型政党制度相关著作对外出版和传播;拍摄制作外宣专题片和新媒体产品在海外社交平台上传播;积极支持和引导各民主党派负责人和代表性人士在对外交往中现身说法,生动讲好多党合作中国故事。

加强党的领导和政治引领,政府引导传播包括社会组织和居民(参与)传播主体,发挥引领作用,创新传播理念,强化多元共治意识,因地制宜,打造多元传播方式,多维度协同,多技术赋能。话语方式方面,避免叙事方式单一瓶颈,准确把握不同国家和地区受众特点,提高传播效能。话语内容方面,避免故步自封,应该结合国外受众的关注点。传播平台方面,兼顾公共媒体和自媒体,兼顾图书、语音、影视作品,保证中国新型政党制度的鲜活案例被外国受众看到和听到。在此基础上,构建完善的反馈机制,加强新型政党制度效能闭环的建设,亟需对标诸多影响要素,转化为用国外受众乐于接受的方式、易于理解的语言把新型政党制度的中国特色创造性地转化为世界表达,增加话语的亲和力,实现精准传播。

(四)加强队伍建设并进一步发挥民主党派作用

一是着力培养一支内明国情党情政情、外知世界发展大势,既了解世界政党制度运行情况,又熟悉国际传播规律的团队;有意识培养并发挥网络代表人士的积极作用,更加有效地带动流量、引导舆情;发挥党外人士的独特优势,有组织地选择一些代表性人士现身说法,展示党外人士的坚定信念和家国情怀。二是建立并完善好宣传与统战相关部门的联系沟通机制,善于运用主流媒体以及新媒体、新平台等渠道,做好对政党协商、民主党派重点考察调研等会议活动的常规宣传,抓住党和国家重大活动的重要节点开展集中宣传,对民主党派、无党派人士履职尽责中所涌现的先进人物、集体和案例进行典型宣传,展示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在新型政党制度理论和话语体系建设中发挥的积极作用。

参考文献:

[1] 杨卫敏. 新型政党制度话语体系与叙事方式创新研究[J].上海市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24(04):108-122.

[2] 郭定平.新时代中国新型政党制度的理论建构与效能提升路径分析[J].上海市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24(03):92- 106.

[3] 黄晓妹.新时代中国新型政党制度优势的话语体系构建——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新型政党制度的重要论述[J].江苏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23,24(05):27-33.

[4] 梁杰皓,丁俊萍.构建中国新型政党制度话语体系的基础、原则和价值[J].社会主义研究,2022(04):100-106.

[5] 华正学.中国新型政党制度建构国际话语权的三大启示[J].甘肃政协,2022(06):30-35.

[6] 朱小宝.新媒体语境下新型政党制度话语体系建构探析[J].攀登.2021,40(01):15-23.

[7] 华正学. 中国新型政党制度话语体系的模式转换与经验启示[J] .统一战线学研究,2019,3(06):21-30.

[8] 陈钰业,陈思逸 .中国新型政党制度话语体系建设的本土回归与幻象消除 [J].广东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9(04): 48-51.

[9]  赵云.构建新型政党制度话语体系增强政党制度自信[J] .福建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9(04):70-77.





Copyright @ 2014 - 2017 limited ,All Rights Reserved

地址:辽宁省沈阳市和平区常德街8号 电话:024-22890542 传真:024-22890542 EMAIL:symjxcb1955@163.com

版权所有:中国民主建国会沈阳市委员会 辽备:辽ICP备07004782号 技术支持单位:沈阳市大数据管理中心(沈阳市信息中心、沈阳市信用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