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组负责人:倪筱楠
课题组主笔人:倪筱楠
课题组成员:王明先、范民、刘泰龙、李明波、陈蕾
报送单位:民建沈阳市委员会
党外人士思想政治引领实效性研究
——基于辽宁民建会员的调研
摘要:本研究旨在通过深入分析会员的思想状况,评估当前引领工作的成效与挑战,提出策略优化方案,旨在增强思想政治引领的针对性与实效性。鉴于民建会员在地方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的重要作用,加强对其的思想政治引领,对于优化地方政治生态、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具有理论与实践双重意义。本研究结合辽宁民建会员的实际,探索地域特性和组织特性对思想政治引领的影响,通过技术创新、交流平台搭建及内容形式多元化等策略,激发会员的政治热情与责任感。
关键词:党外人士;思想政治引领;民主建国会
1绪论
1.1课题研究背景
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大背景下,加强和改进对党外人士的思想政治引领工作,是巩固和发展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促进多党合作事业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保证。辽宁省作为东北老工业基地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民主党派成员在地方政治、经济、文化等多领域发挥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其中,中国民主建国会(简称“民建”)作为密切联系经济界的参政党,其会员的思想政治状况直接影响到参政议政的质量与效果。因此,深入研究如何有效提升党外人士,特别是辽宁民建会员思想政治引领的实效性,对于推动地方政治生态的优化、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与实践意义。
1.2课题研究目的和意义
1.2.1课题研究目的
本课题的核心目的在于深入分析辽宁地区民建会员在新时代背景下的思想政治状况,评估现有引领工作的成效与挑战。研究围绕摸清现状、分析问题、理论实践结合及策略创新展开。通过综合调研展现辽宁民建会员的思想动向、参与程度及影响因素,揭示思想政治工作面临的现实难题,在此基础上,将理论与实践相融合,指出适合当前时代特点的思想政治工作理论,探索地域特性对工作开展的影响,为统战工作提供新视角。本课题将着重提出策略优化方案,旨在通过技术创新应用、交流平台搭建、内容与形式的多元化等手段,增强引领工作的针对性与实效性,激发会员的政治热情与责任感,促进统一战线的内在凝聚力与活力,使研究不仅直接服务于辽宁民建的思想政治建设,也为全国范围内的统战工作提供可借鉴的经验与路径,助力构建更加广泛、深入的爱国统一战线,为国家的全面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奠定坚实的思想基础。
1.2.2课题研究意义
从研究的理论意义层面看,本研究是对新时代统战工作理论的一次探索与贡献,本研究细化和丰富了党外人士思想政治引领的理论框架,特别是在地域性和组织特性上的深入剖析,为统战学及关联学科提供了鲜活的案例研究和实证数据。研究通过挖掘辽宁民建会员的思想动态和引领实效,促进了理论与实践的深度融合,推动了学科交叉边界的扩展和理论体系的创新,为后续研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在研究的现实意义方面,本课题直接关联并服务于统战工作的实际效能提升,通过细致的调研与分析,研究洞察了思想政治引领过程中的关键问题与挑战,为辽宁乃至全国范围内民建组织提供了优化策略与路径。以希望能够增强民建会员的政治认同和行动自觉,提升组织内部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对于构建更加广泛、深入、有效的爱国统一战线,促进政治稳定、社会和谐及国家治理现代化具有一定现实作用。通过改善和强化思想政治引领,还能激发党外人士在各自领域内的积极作用,为经济社会发展注入新的活力与动力,体现了研究的实践价值和社会意义。
1.3文献综述
近年来,随着我国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不断深化,党外人士的思想政治引领工作日益受到重视。本研究经过系统性梳理相关文献资料,发现众多学者从多个维度探讨趋势,尤其在结合新时代统战工作要求的背景下,研究聚焦于理论与实践的深度融合、制度机制创新、个性化策略实施、情感共鸣构建及绩效评估体系的完善。面对日益复杂的国内外形势,加强对党外人士,尤其是像辽宁民建会员这样的民主党派成员的思想政治引领,是巩固和发展爱国统一战线、促进政治稳定和社会和谐的必然要求。柯尊韬(2022)表示党外知识分子工作是统一战线的基础性、战略性工作。做好高校党外知识分子思想政治工作,是建设高素质教师队伍和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推动学校改革发展和建设高水平大学、服务国家战略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陈小波(2023)指出新时代高校党外知识分子思想政治工作存在着工作体系系统性不强、参与主体积极性不够、方式方法创新性不足等问题。张元,洪晓楠(2020)在研究中表示新时代应明晰党委领导责任机制,构建新媒体、融媒体等多维媒体矩阵平台,发挥技术优势,建章立制,发挥其政治引领功能。金更兴(2022)指出加强党外干部政治能力建设对强化党外干部思想政治引领、提升党外干部意识形态能力、促进党外代表人士队伍建设具有重要意义。可通过启发政治觉悟、激发内生动力、加强组织培育、构建制度机制保障等,形成党外干部政治能力建设的合力。尽管现有研究在理论探讨和策略建议上取得了显著进展,但仍存在对特定地区、特定群体深入的分析仍有不足。本研究拟通过在辽宁民建会员中的调研,进一步细化对实效性影响因素的分析,为制定更具体、更切合实际的思想政治引领策略提供有力支撑。
2党外人士思想政治引领实效性的相关阐述
2.1党外人士的内涵
党外人士是指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未直接加入中国共产党但积极参与国家政治生活和社会事务的各界人士群体。这一概念涵盖了多个层面,既包括了中国共产党的亲密合作者——八个民主党派的成员,他们作为参政党,与中国共产党保持着长期的多党合作与政治协商关系,共同参与国家治理;也涉及无党派人士,即那些具备较高社会影响力和专业能力,选择不加入任何政党,却依然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通过各种渠道为国家发展献计献策的知识分子及其他社会精英。更广泛地,党外人士还包括了广大党外知识分子,他们在科技、教育、文化等领域发挥着重要作用,虽然政治身份上保持独立,但同样支持和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共同致力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总体而言,党外人士是中国政治生态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他们通过多种方式参与国家决策,丰富了中国的民主形式,体现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鲜明特色和优势。
2.2新时代思想政治引领的途径
新时代思想政治引领的途径综合运用传统优势与现代技术,力求全面覆盖、深入民心。它强调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核心,通过多层次教育培训体系和新媒体平台的广泛传播,使党的创新理论成为全民共识。同时,注重实践与理论相结合,鼓励在社会生活、工作实践中践行理念,借助各类主题活动、志愿服务等,让思想政治教育渗透日常。此外,挖掘并弘扬先进典型,用榜样的力量引领社会风气,加强国际文化交流,提升文化自信与影响力,以及完善相关制度机制,确保思想政治工作持续高效运行,形成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新时代思想政治引领新格局,为社会发展提供坚强的思想保证和精神动力。
2.3提升党外人士思想政治引领实效性的必要性分析
2.3.1提升党外人士思想政治引领实效性是增强统一战线的凝聚力和战斗力的迫切需要
加强党外人士思想政治引领的客观必然性,根植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内在需求和统一战线工作的战略高度,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进程中,面对国内外环境的深刻变化,加强党外人士思想政治引领不仅是巩固和发展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的必然要求,也是维护国家政治安全、社会稳定和促进社会和谐的迫切需要。党外人士作为国家建设的重要力量,其思想状况直接影响到统一战线的凝聚力和战斗力,进而关系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顺利推进。当前,我国正处于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上,加强党外人士思想政治引领,有助于构建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促进政治共识的形成,确保各党派、各团体、各民族、各阶层、各界人士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共同奋斗。
2.3.2提升党外人士思想政治引领实效性是有助于提升他们的政治敏锐性和鉴别力
在全球化背景下,意识形态领域的斗争复杂多变,加强党外人士的思想政治引领,有助于提升他们的政治敏锐性和鉴别力,统一思想认识,共同抵御外部势力的渗透和干扰,维护国家利益和民族尊严。随着社会结构的深刻变动,多元利益诉求增多,加强党外人士的思想政治引领,能够有效整合社会资源,激发他们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为社会治理现代化提供智力支持和人才保障,促进社会公平正义与和谐稳定。
2.3.3提升党外人士思想政治引领实效性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必然选择
作为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的一部分,加强党外人士思想政治引领,是全面从严治党向更广范围、更深层次延伸的体现,有助于形成良好的政治文化,提升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水平。因此,提升党外人士思想政治引领的实效性,是顺应时代发展潮流、应对风险挑战、凝聚人心力量、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客观必然选择,对于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2.4增强党外人士思想政治引领实效性的理论基础与制度依据
增强党外人士思想政治引领实效性的理论基础,主要根植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理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理论与实践,以及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丰富内涵。
2.4.1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理论
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理论主张人民是国家的主人,强调人民参与国家和社会事务管理的权利,这一理论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中得到了丰富和发展。我国全过程人民民主是全面体现人民意志、保障人民权益、激发人民创造活力的民主形态,它不仅包括选举民主,还涵盖了协商民主、社会民主、基层民主以及公民民主等多个方面,确保人民不仅在选举时投票表达意愿,而且在日常政治生活中持续广泛深入参与。这种民主形式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人民性和实践性,即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人民群众是社会实践的主体力量,这要求党的政策制定和实施必须扎根于人民之中,倾听人民的声音,接受人民的监督,以实现真正的人民当家作主。通过这一过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理论致力于构建一个更加公平、公正的社会,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的全面进步。
2.4.2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群众路线理论
群众路线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工作路线,强调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在加强党外人士思想政治引领时,坚持群众路线意味着要深入了解党外人士的实际需求和思想动态,采取符合其特点和需求的引领方式,确保思想政治工作更加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增强党外人士思想政治引领实效性的理论基础是多维度的,既包括了经典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指导,又融入了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同时还结合了现代管理学等领域的科学理论,形成了一个系统而全面的理论支撑体系。
2.4.3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政治协商制度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这一基本政治制度强调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地位,同时尊重和保障各民主党派的参政权利,通过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等形式,实现广泛的政治参与和民主协商。这一制度为党外人士提供了参与国家政治生活的正规渠道,为思想政治引领提供了制度保障。
3党外人士思想政治引领的现状(基于辽宁民建会员的调研)
为更好了解我省党外人士思想政治引领的现实状况,本课题向我省民建会员发放民建会员思想政治工作调查问卷,共计收回有效问卷200份。本次调查中,参与者的性别分布为男性占55%,女性占45%,男性参与本次调查的人数略多于女性,年龄分布上,30-39岁的受访者人数最多,共47人,占比23.5%,其次是50-59岁的受访者人数为44人,占比22%。20-29岁、40-49岁和60岁及以上的受访者人数分别为36人、39人和34人,占比分别为18%、19.5%和17%。参与调查的会员中,加入党派年限主要集中在3-5年和10-20年这两个时间段,分别占比25.5%和18.5%。
图1 学习贯彻二十大精神情况
其中,47.5%的受访对象表示对民建的宗旨和基本政治立场了解程度不够,但超过7成受访会员表示经常参与民建组织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其中25%的受访会员表示有过系统性深入学习二十大精神,超过半数对二十大精神有相当程度的了解,但仍有不到四分之一的受访会员对二十大精神缺乏学习与掌握。
辽宁省在党外人士思想政治引领方面展现出积极主动的态势,通过多种措施和活动加强了对党外知识分子的思想政治引领。具体来说,辽宁省利用重要时间节点,如中国共产党建党100周年的契机,精心策划了一系列活动,旨在凝聚人心、汇聚力量,引导党外人士深入学习党的历史,增进对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中
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认同。
图2 受访会员参政议政态度
调查发现,受访会员对参政议政的态度存在着较大偏差,但仍能够有超过半数的会员能够主动发现身边的问题并发挥自身优势积极的进行参政议政。在实践层面,辽宁省注重创新引领形式,多层次、多维度、多渠道地开展工作,确保引领工作的覆盖面和深度。这包括利用新媒体平台进行宣传教育,以及举办座谈会、研讨会等,为党外人士提供表达意见、交流思想的平台。同时,辽宁省还注重将思想政治引领与实际工作相结合,通过参与经济社会发展项目、公益活动等,让党外人士在实践中增强对国家政策的理解和支持。
此外,辽宁省还加强了对高校党外高层次人才的思想政治引领,根据他们的特点和需求,制定相应的工作策略,确保这部分群体在科研创新和社会服务中发挥积极作用。通过这些努力,辽宁省旨在建立一支政治坚定、素质优良、结构合理的党外代表人士队伍,为推进辽宁省的高质量发展贡献力量。
总体来看,辽宁省的党外人士思想政治引领工作正朝着更加精准化、实效化的方向发展,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以及个体关怀与集体引导的统一,以期在复杂多变的社会环境中,持续巩固和扩大统一战线,促进社会的和谐稳定与全面发展。
4增强党外人士思想政治引领实效性的瓶颈
4.1思想政治工作理念与党外人士价值认同不匹配
当前思想政治工作理念与党外人士价值认同的不匹配主要体现在几个相互交织的维度。在思想政治工作中,思想政治的工作内容与会员实际需求之间存在差距,理论宣讲偏多而贴近生活、工作的实例分析偏少,未能充分反映会员关心的社会经济问题,降低了教育的吸引力和有效性。同时,当前思想政治工作沟通机制不够健全,会员的个性化需求和反馈渠道受限,导致思想政治工作难以准确捕捉并回应其多元化价值观。
当前思想政治工作方式较为传统,与当前信息技术快速发展的趋势不完全适应,尤其是年轻会员期望更多互动性和创新性的学习方式,而现有的单一教学模式难以激发其参与热情,且在思想政治工作中一定程度上忽视了会员间存在的个体差异,包括年龄、职业背景等,未能实现精准施教,影响了教育内容的针对性和价值认同的形成,因此在快速变化的社会环境中,思想政治工作未能及时随会员思想观念的变化而动态调整策略,造成理念与实践之间的脱节。
4.2思政引领工作的方式和路径相对单一有待多元化
当前党外人士思想政治引领工作的方式和路径相对单一主要体现在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往往依赖于传统的讲座、会议等模式,这些方式虽然能够传达基本的思想理论,但缺乏足够的灵活性和多样性,难以满足不同党外人士的具体需求。在当前快速变化的信息社会背景下,这种单一化的方式显得尤为不足。年轻的党外人士更倾向于互动性强、技术含量高、个性化定制的学习途径,他们期待通过新媒体、网络平台等现代信息技术手段获取信息和参与讨论,而现有的思政教育未能充分利用这些资源和工具,单一的教育路径难以做到精准施教,存在过度侧重于理论宣讲,而缺乏足够贴近实际生活、工作场景的实例分析,无法有效反映和解决党外人士关心的社会经济问题,导致教育内容与会员的实际需求之间存在差距,降低了教育的吸引力和有效性,忽视了针对不同人群设计差异化的内容和方法,这限制了教育的深度和广度。
4.3思想政治引领工作内容与党外人士利益诉求不协调
党外人士思想政治引领工作是巩固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当前工作中,如何使这一工作内容与党外人士的广泛利益诉求相协调是工作的一个重要瓶颈。首先,党外人士结构的复杂性带来了思想观念的多样性。党外人士来自不同行业、阶层、年龄,拥有各自的生活经历和价值取向,这些因素共同作用下,形成了多元化的利益诉求和思想观念。而思想政治引领工作往往基于一定的理论框架和核心价值观进行,在坚持原则的同时,必然会使得党外人士的利益诉求存在不协调的问题。在信息时代背景下,各种思潮快速传播,党外人士更容易接触到多元化的信息来源,对政策、事件有自己独立的判断和解读。这种情况下,简单灌输式的教育方式可能难以达到预期效果,甚至引发逆反心理。党外人士的利益诉求的直接性与思想政治引领工作的宏观导向之间存在一定的张力。党外人士往往更关心与其生活息息相关的具体问题,如就业、教育、医疗等,这些切身利益的满足与否直接影响到他们对政策的支持度和对社会现状的满意度。因此,思想政治引领不仅需要高屋建瓴地阐述长远愿景,更要接地气,回应民众的实际关切,将宏观目标转化为可感知、可受益的具体措施,增强政策的亲和力和实效性。
4.4思政工作模式与新形势下意识形态斗争复杂性不适配
当前,全球政治经济格局深刻调整,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社会思想文化多元碰撞,这为意识形态领域的工作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复杂性与挑战。传统的思想政治工作模式,在面对新形势下的意识形态斗争时,显示出一定的不适配性。信息传播方式的变革导致思想政治引导难度加大。互联网、社交媒体等新兴平台的兴起,使得信息传播速度加快、范围扩大,同时信息的多样性和碎片化特征愈发明显。这种环境下,负面信息、错误思潮能够迅速扩散,对人们的思想观念产生影响,传统单一的宣教方式难以有效覆盖和引导网络空间中的多样化思想动态。同时意识形态斗争的隐蔽性和复杂性在不断增加,全球化背景下,意识形态领域的斗争不再局限于国界,而是跨国界、跨文化的。一些西方国家利用其文化软实力,通过隐蔽的方式输出价值观,影响他国民众的思想意识。这种斗争方式更加隐蔽、间接对我国思想政治工作提出了更高要求,既要能洞察秋毫,识别潜在风险,又要能在复杂环境中准确把握斗争方向,有效应对。
4.5思政引领平台缺乏创新不利于党外人士形成统一共识
当前,党外人士思政引领平台在创新方面存在一定不足,成为了阻碍党外人士形成统一共识的一个重要因素。长期以来,思政教育多依赖于课堂讲授、文件传达等较为单一的形式,这种方式在信息爆炸的今天,难以吸引党外人士的积极参与。同时,思政引领平台的互动反馈机制缺失导致党外人士没有有效途径与组织沟通。有效的沟通应该是双向的,但在一些思政引领平台上,往往重视“我说你听”的单向传播,忽略了党外人士意见的收集与反馈。这种缺乏互动的过程,难以准确捕捉到不同群体的真实想法和需求,使得思想政治工作难以做到精准施策,难以有效回应和解决党外人士的关切,影响了共识的深度和广度。在数字时代,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为精准推送、个性化服务提供了可能,但目前思政引领平台在这方面的应用还相对滞后。未能充分利用技术手段进行精准分析、个性化推送,错过了利用科技力量提升教育效能、拓宽覆盖面的良机。
5积极推进党外人士思想政治引领实效性的经验借鉴
襄阳市坚持以理论涵养深化“三个认同”,顺应党外知识分子具有追求真理自觉的特质,努力在深化“三个认同”上把理论学习成果转化为更加坚定的理想信念、更加自觉的实际行动、更加实在的工作成效。深入开展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主题教育活动,在市社会主义学院举办党外知识分子代表人士学习党的十九大精神辅导班,邀请省社会主义学院专家和市委党校专家作专题解读讲座,进行互动问答交流,加深理解大会精神实质。深入推进“不忘合作初心,继续携手前进”主题教育活动,在市社会主义学院举办党外知识分子代表人士学习新思想研学班,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八个明确”和“十四个坚持”核心内容为重点,展开研学讨论交流,让新思想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安徽省六安市开展形式多样的主题教育活动,召开了党外知识分子和新的社会阶层人士代表座谈会,切实加强政治培训,坚持把理论培训与实践锻炼结合起来,把为人民服务作为己任。搭建党外人士沟通交流平台交心谈心,探索创新管理方式,联合党外知识分子和新的社会阶层人士积极开展联谊活动,既要关心党外人士的思想政治进步,支持他们事业发展,又要注意关心他们的生活工作情况,通过微信群、学习强国等平台,帮助反映意见建议,协调解决具体困难。同时鼓励党外人士积极献言建策,培育党外代表人士的责任观念,增强维护思想建设安全的社会意识。动员党外人士主动地向所联系的党派和群众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教育和引导他们投身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事业中。
6积极推进党外人士思想政治引领实效性的实践路径
6.1凝聚共识共谋发展理念形成党内外统一共识
凝聚共识,共谋发展理念,形成党内外统一共识,是新时代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必然要求。这一过程不仅关乎政策的有效实施,更是促进社会和谐、激发全民创造力的重要途径。强化思想引领与价值共振应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中的共同价值元素,通过创新传播方式和教育手段,如数字化媒体、线上线下融合的互动平台等,增强理论宣传的时代感和吸引力,促使党内外人士在根本价值观念上形成共鸣,奠定共识的基础。同时鼓励不同思想观点的交流碰撞,建立多层次、多渠道的意见征集和反馈机制,让党外人士的声音也能被充分听取和考虑。通过辩论与协商,不仅能够丰富决策的视角,还能在碰撞中逐步明确共识,增强政策的公信力和执行力。另一方面,强化示范引领与典型带动,选取并推广成功的发展模式和实践经验,特别是那些能够体现以人民为中心发展理念的案例,让社会各界看到实践成果,从中汲取经验,增强对共谋发展理念的信心和动力。
6.2拓展思想政治引领工作方式提升党外人士内生动力
在新时代背景下,拓展思想政治引领工作方式,意在通过综合运用新媒体技术、实施精准教育策略、强化实践与理论相结合、构建开放沟通平台以及弘扬先进典型示范作用等综合性手段,来打破传统模式的局限,有效触及并激活党外人士的内在动力。这意味着,不仅要善于运用互联网新媒体的广泛影响力,以贴近生活、形式多样的内容吸引党外群体的关注与参与,还要深入理解不同群体的特性和需求,提供量身定制的学习和发展机会,让他们在亲身参与社会实践中深化理解,增进认同。同时,建立更加开放和包容的对话机制,让党外人士的声音被听见,意见被重视,从而在相互理解和尊重的基础上凝聚更广泛的社会共识,共同推动社会的和谐发展与国家的繁荣昌盛。这一系列举措旨在构建一个多元互动、共创共享的思想政治生态,让党外人士不仅是政策的受益者,更是积极参与国家建设的推动者,携手同行在新时代的征程上。
6.3协调多方位利益诉求拓宽党外人士民主参与渠道
在复杂多变的社会环境中,协调多方位利益诉求并拓宽党外人士民主参与渠道,是深化社会治理、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的关键举措。这要求思想政治引领工作以更加开放和包容的姿态,通过建立多层次、宽领域的对话平台,不仅要在政策制定、社会管理等宏观层面吸纳党外人士的智慧和建议,也要在社区治理、公共事务等微观层面确保他们的声音能够被听到,权益得到充分考量。通过创新参与机制,如设立专家咨询委员会、公众听证会、在线意见征集系统等,让党外人士能够在关乎自身利益和公共利益的议题上,有更多直接表达意见和参与决策的机会。同时,强化教育培训和信息透明度,帮助党外人士提升参政议政的能力,确保他们在全面了解情况的基础上理性表达诉求,促进不同利益群体间的沟通与和解,共同构建多元共治的社会治理格局,实现社会的长期稳定与和谐发展。
6.4通过优化思想政治引领工作机制适应复杂形势变化
在当前复杂多变的国内外环境下,优化思想政治引领工作机制,是对标新时代要求,加强意识形态工作主动性和有效性的关键举措。这涉及到深化对思想政治工作的规律性认识,通过创新工作理念和方法,构建更加科学、系统、灵活的机制体系。一方面,要紧密联系实际,聚焦社会热点和党外人士的多元化需求,利用大数据、云计算等现代信息技术手段,提升教育引导的精准性和时效性,使思想政治工作更具吸引力和感染力。另一方面,强化互动交流与参与感,通过搭建多层次交流平台,拓宽民主参与渠道,鼓励党外人士在互动中增进理解、凝聚共识,形成全社会共同参与的思想政治工作新局面。同时,注重培养一批具有高度政治素养和专业能力的思想政治工作者队伍,以他们的示范引领作用,带动整个社会思想观念的正向转变,确保思想政治引领工作在复杂形势下保持定力,有效服务于国家发展大局,为推动社会进步和民族复兴提供坚强的思想保证和精神动力。
6.5全面优化党外人士思想政治引领平台建设协同发展
面对新时代的发展要求与挑战,全面优化党外人士思想政治引领平台建设,是促进政党关系和谐、社会共识凝聚的迫切需要。这要求我们从内容创新、形式多样、技术赋能、机制完善四个方面协同推进。内容上,要紧密结合时代特色和党外人士实际需求,用鲜活的事例、生动的语言阐释党的理论方针政策,增强说服力和感染力;形式上,要充分利用互联网、大数据等现代信息技术手段,打造线上线下融合、互动体验丰富的学习教育新场景,提高参与度与实效性;技术赋能,则是指通过智能化平台建设,实现个性化推送、精准服务,提升思想政治引领的针对性和吸引力;机制完善则涉及建立健全沟通反馈、评估改进等机制,确保平台建设紧贴实际、持续优化,形成上下联动、多方参与的良好生态。通过这些综合措施,旨在构建一个开放包容、资源共享、互动频繁的思想政治引领新体系,有效提升党外人士的思想认同、情感共鸣与行动自觉,为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奠定坚实的思想基础和社会基础。
参考文献
[1]柯尊韬.高校党外知识分子思想政治工作的内在逻辑及实施策略[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 2022,42 (12):178-183 +200.
[2]陈小波.新时代高校党外知识分子思想政治工作创新研究[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23,(16):38-40.
[3]张元,洪晓楠.基于智能网络的党外青年知识分子政治引领策略[J].当代青年研究,2020,(02):89-95.
[4]金更兴,周叶.高校党外知识分子思想政治引领制度化研究[J].山西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23,(01):53-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