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 蓉
今年是黄炎培先生诞辰140周年。为传承民建老一辈与中国共产党肝胆相照、荣辱与共的优良传统,加深对民建会史、多党合作历史的认识和学习。2018年6月我来到民建发祥地重庆,深入开展寻根活动。我在重庆瞻仰了民建成立旧址陈列馆和纪念碑、参观了红岩村,重温了民建创立、发展的历史,回顾民建先贤黄炎培与中国共产党风雨同舟、团结合作的光荣历程。这次重庆之行是一次寻根之旅、筑魂之旅、学习之旅。
黄炎培(1878年10月1日—1965年12月21日),号楚南,字任之,笔名抱一,江苏省川沙县(今上海市浦东新区)人。黄炎培先生是教育家、实业家、政治家,中国民主同盟、中国民主建国会主要发起人之一。新中国成立后,黄炎培破“不为官吏”的立身准则,欣然从政。1949年9月出席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历任中央人民政府委员、政务院副总理兼轻工业部部长、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国民主建国会中央委员会主任委员等职。
1949年6月,黄炎培作为民建代表出席新政协筹备会,被推为负责草拟中央人民政府组织法小组副组长(组长董必武)。8月,组织民建成员批判美国公布的《美国与中国的关系》白皮书。9月出席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当选为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委员、政协全国委员会委员(10月9日当选为常务委员)。10月19日被中央人民政府任命为政务院副总理兼轻工业部部长,兼政务院财政经济委员会委员。在1954年9月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一届一次会议上当选为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委员、副委员长。1959年、1964年继续任此职。1954年至1965年任二、三、四届政协全国委员会副主席。1949年至1962年任民盟中央常务委员、委员。
他是中国民主建国会主要负责人之一。随着民建中央机构的演变,先后任全国会务推进委员会召集人、总会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央委员会主任委员。任职期间,黄炎培勤政廉洁,努力为人民服务。他和毛泽东主席等国家领导人坦诚相见,时有书信往还。对国家的大政方针,亦时有建议。如,关于土地改革的实行,他主张先试点后推广,1950年6月与李济深、陈叔通、沈钧儒联名提出“请先就各大行政区,各择若干县或乡实行土地改革案”;1954年讨论宪法草案时,提出了国家元首仍称主席不称总统、以中央人民政府为最高执行机关、中央以下各级一律称人民政府的建议;1958年1月提出“提倡平地深葬,避免可耕地的浪费案”;1959年12月22日在人大常委会谈话会上提出“国歌”(《义勇军进行曲》)不要变动的意见,等等。
重庆,这座美丽的山城,是具有深厚统战历史底蕴的光荣城市,它孕育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承载着弥足珍贵的统一战线历史记忆。这里也是民建的发祥地,是广大民建会员的精神家园。第二天我来到坐落于重庆白象街的中国民主建国会成立旧址陈列馆。这座建筑物是在原西南实业大厦旧址上复建而成,1945年12月16日,黄炎培、胡厥文、章乃器、施复亮、孙起孟等民建先贤联合一批爱国民族工商业者和与其有联系的知识分子,以民主和建设为政治宗旨,在此成立了民主建国会,自此一个新的政党出现在中国的政治舞台上。通过一张张沉淀着历史记忆的照片、一段段记录着历史事实的文字革命者他们矢志不渝的坚定信念,震撼着我的内心。
1917年,黄炎培联合社会知名人士蔡元培、梁启超、张謇、宋汉章等48人,在上海创立中华职业教育社,以倡导、研究和推行职业教育,改革脱离生产劳动、脱离社会生活的传统教育为职志,成为中国职业教育的一面旗帜。黄炎培对职业教育有深刻的见解,他的"让无业者有业,让有业者乐业"名言,是我国开展职业教育实践活动,进行教育理论创造的楷模,对中国近代教育的发展作出了重大的贡献。
黄炎培先生一生抱定救国兴邦的理想,把个人命运和祖国的独立、自由、民主、富强紧紧联系在一起,追求真理,坚持奋斗,为争取民主革命的胜利,建立新中国,并为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事业,作出了重要贡献。
黄炎培在一生的活动中,服务和倡导“与时俱进”的理念和精神。他认为:社会在不断发展,经济在不断发展,人类在不断发展。他的一生和他的事业也确是实践了“与时俱进”的理念,发扬了“与时俱进”的精神。
我要学习民建先贤黄炎培的“报国之志”、“建国之情”、“博学之才”、“建会之功”,要不忘合作初心,不忘建会初心,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今后要努力学习民建先贤黄炎培,立足本职,实业报国,践行民建“爱国、民主、建设、团结、创新、奉献”的理念。在重温历史中铭记合作初心,在弘扬传统中深化政治共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