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7月15-18日,党的二十届三次全体会议在北京举行,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习近平总书记就《决定(讨论稿)》向全会做了说明并对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做出系统部署。
回顾过去,自1978年12月改革开放以来的历届三中全会主题都是“改革”,十次“改革”均已以勇立潮头的魄力,实现了一系列思想解放和制度创新的里程碑,在经济和社会发展过程中具有全局性和引领性的战略意义。
1978年12月18日至22日,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讨论把全党的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邓小平在会议闭幕式上作了题为《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重要讲话,提出实行改革开放的新任务,启动了农村改革的新进程。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在全国范围内全面推广以后,农村百业兴旺,有力地证明:只有坚决改革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经济体制,才能把经济搞活,使人民富裕。
1984年10月,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阐明了加快以城市为重点的整个经济体制改革的紧迫性,改革从农村走向城市。使农村改革同城市改革,以及城市各项改革互相协调,是经济体制的全面改革的起点。
1988年9月26日至30日,党的十三届三中全会原则通过了《关于价格、工资改革的初步方案》和《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通知》,强调价格改革不能孤军突出,改革必须是全面的配套改革。我国进入治理整顿阶段,为进一步深化经济改革扫清了道路。
1993年11月11日至14日,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会议背景是1992年初小平同志发表南方谈话,极大推动了改革开放。此次全会指出在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发展;提出必须进一步转换国有企业经营机制,适应市场经济要求,建立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现代企业制度。由此,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开始向着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整体性推进。
1998年10月12日至14日,党的十五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农业和农村工作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全会进一步深化农村改革,提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奋斗目标,强调坚定不移贯彻土地承包期再延长30年的政策。
2003年10月11日至14日,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和《中共中央关于修改宪法部分内容的建议》。提出大力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强调建设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市场体系,建立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机制,建立有利于逐步改变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的体制等重大政策措施。标志党中央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进程中,把握和运用市场经济规律的能力进一步提高。
2008年10月9日至12日,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全会系统回顾总结我国农村改革发展的光辉历程和宝贵经验,进一步统一认识,推进农村发展,强调农业是安天下、稳民心的战略产业,要求坚决守住18亿亩耕地红线,要求加快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大力推动城乡统筹发展,促进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
2013年11月9日至12日,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全会认为改革开放是一场新的伟大革命,必须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全面深化改革,具体对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文化体制、社会体制、生态文明体制、国防和军队改革、党的建设制度改革作出部署。这次全会第一次明确全面深化改革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把制度建设摆在了更加突出的位置,为今后改革开放提供了主轴和根本尺度。
2018年2月26日至28日,党的十九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深化党和国家机构改革的决定》和《深化党和国家机构改革方案》,改革重点在深化机构改革,是新时代启动的第一轮党和国家机构改革,过去改革主要集中在行政领域,这次改革扩大到了党的机构,解决党和国家机构职能体系中存在的障碍。
党的历届三中全会中,关键词聚焦农村改革有三次,聚焦市场经济体制改革有三次,聚焦全面配套改革有二次,聚焦机构改革有一次。1978年至2023年,1978 年到 2023 年,我国国内GDP由 3,678.70 亿元增长到 126.06 万亿元,增幅 343 倍;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由 343.40 元增长到 51,821.00 元,增幅 151 倍。农业国民生产总值、农林牧渔实际产值和农村居民人均收入,45年间年均增长分别达到4.5%、5.4%和7.3%,数据标明GDP 与居民收入大幅攀升,农业现代化与乡村经济共同繁荣,推动城乡协调发展。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聚焦“全面深化改革”,明确提出到2035年,全面建成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对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做出系统部署,强调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意味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更加系统完备和成熟定型。和党的历届三中全会相比,此次全会对当前经济形势的研判更加细致,涉及14个领域的重点改革,其中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被放在了首位。
此外,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强调“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本次全会则强调既“放得活”又“管得住”,既要发挥市场机制来实现资源配置效率最优化和效益最大化,又要宏观调控维护市场秩序、弥补市场失灵。特别强调,要更好发挥市场机制作用,创造更加公平、更有活力的市场环境,既“放得活”又“管得住”,从而激发全社会内生动力和创新活力。要坚持和落实“两个毫不动摇”,促进各种所有制经济优势互补、共同发展。
《决定》全文涉及到非公有制经济、各种所有制、民营企业、民营经济、公平竞争等共32处,特别是“支持有能力的民营企业牵头承担国家重大技术攻关任务”,“规范涉民营企业行政检查”要制定出台民营经济促进法,都是非常重要的改革举措,体现了党中央为非公有制经济发展营造良好环境、提供更多机会的决心。
此外,在资源配置方式方面,《决定》强调,要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构建全国统一大市场。意味着要破除妨碍企业参与市场竞争的制度壁垒,让各类先进优质生产要素向新质生产力流动,要加快要素市场化改革进程中,人口、资本、土地、科技等要素自由流动并按贡献参与分配,形成市场规则统一、监管公平统一的高标准市场体系,生产要素价值评价机制将更趋完善,民营企业的市场参与度将极大被激活。
这些具有前瞻性和创新性的政策措施,为经济发展注入新的强劲动力,将继续引领中国经济在高质量发展的道路上稳步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