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是在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的关键时期举行的一次十分重要的会议,全会高度评价了新时代以来全面深化改革的成功实践和伟大成就,深入分析了推进中国式现代化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对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作出系统谋划和部署,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对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既有理论深度、战略高度,又有政策力度、民生温度,是具有里程碑意义的纲领性文件。
全会强调高质量发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保障,要推动国有资本和国有企业做强做优做大,增强核心功能,提升核心竞争力。要通过改革的方式,夯实体制韧性,调节资源分配,缓解增长压力,实现未雨绸缪。要通过产业强化升级、科技创新,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一体化改革,发展新质生产力,保持经济增长的弹性。
在社会责任方面,国有企业作为国家的重要力量,应当积极履行社会责任,助力国家解决就业、教育、城市更新、农业农场、环保等方面的问题。全会提出,要健全高质量充分就业促进机制,促进优质国有资源扩容下沉。国有企业应在高质量就业和产业发展方面应发挥积极作用,为社会稳定和发展贡献力量。
国资国企改革方面,新征程,新的起点。国资国企改革不仅关乎经济,更是社会和政治层面的重大战略。《决定》指出推进国有经济布局优化和结构调整,推动国有资本和国有企业做强做优做大,增强核心功能,提升核心竞争力,旨在通过优化国资布局与结构,提高国企经营效率和竞争力。例如,通过对区内国资公司进行整合,优化平台布局,对部分企业实施市场化经营,实现国有企业内部机制的活化。这种改革的深度和广度,预示着国企将更加注重核心竞争力的培养,并通过科技创新驱动发展,提升国有企业的整体竞争力。于此同时,逐步建立国有企业履行战略使命评价制度,明确企业定位,形成区属国有企业分类考核评价体系。
资本布局方面,资本布局优化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决定》强调推动国有资本向关系国家安全、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集中,向关系国计民生的公共服务、应急能力、公益性领域等集中,向前瞻性战略性新兴产业集中。同时落实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发挥地方国企在促进地方经济发展中的示范引领作用。国有企业在资本运作上需更加开放和灵活,通过并购、重组、股权多元化等方式优化资源配置。例如,通过区内优质资源的统筹调度,实施对市内、省内优质企业的股权投资,引进头部资本,通过合作提升自身技术水平和管理能力,最终实现本区经济结构的优化和产业升级。
在科技创新方面,国有企业应当成为国家科技创新的重要力量,推动科技成果转化,助力国家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决定》提出,推动技术革命性突破、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产业深度转型升级,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发展以高技术、高效能、高质量为特征的生产力。国有企业应发挥自身优势,加大科技创新投入,提升科技创新能力,为国家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作出贡献。例如,通过引入大数据平台公司,通过建设数字园区,促进实体经济和数字经济深度融合,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推动制造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完善发展服务业体制,健全现代化基础设施,提升产业链安全。
促进地方经济发展方面,国有企业应紧密结合地方经济发展需求,积极参与地方经济建设,推动地方经济高质量发展。一方面,要发挥国有企业的产业引领作用,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另一方面,要加强与地方政府和企业的合作,共同推动区域经济发展。此外,国有企业还应积极参与社会公益事业,回馈社会,实现企业与社会的共赢。
党的建设方面,国有企业是党的执政基础,必须加强党的建设,确保企业发展的正确方向。要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加强党的领导和党的建设,确保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在国有企业得到全面贯彻。同时,要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营造风清气正的企业政治生态。
综观当前全球经济形势与国内发展需求,国有企业的角色和任务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彰显重要。国有企业不仅要为经济发展提供稳定的支持,更要在社会责任、国际竞争和技术创新等多方面展现领导力。国有企业要进一步提高政治站位,坚持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运用创新思维、法治方式推进各方面工作。
展望未来,国有企业将继续是国家战略的重要承载,此次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的深入实施,无疑为国资国企改革和发展指明了方向。我们期待一个更加开放、创新和有责任的国有企业,共同推动中国梦的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