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障碍辅助浏览工具条

【心得体会】中国式现代化需要相适应的体制机制

作者:孙世强 信息来源: 民建沈阳市委会 发布时间:2024-08-13


中国共产党第二十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通读决定并统计发现,提及体制机制的15次,单独提及体制一词的16次,单独提及机制一词的25次,体制、机制词汇出现频数如此之高,说明体制机制已然成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关键要素,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内容

一、体制机制缘何重要

体制机制内涵、载体、外部性与传导机理的释意和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战略下体制机制前置性约束条件的解读能够有效回答这一问题。

释意体制机制内涵、载体、外部性及其传导机理

体制是什么。解释者众,但可通约出一些共识:一是体制的本质是制度,是包括经济体制、政治体制、科技体制、文化体制等各层面的制度;二是体制是制度保证下的具体表现和实施形式,主要包括组织的机构设置和管理权限两大内容。机构设置即组织存在的结构,管理权限是组织的职权范围、权利划分及运用。

何为机制?机制即机理,是指事物内在的相互关系。这里注重的是组织内在关系,可理解为,为了实现组织功能,将系统要素按照一定方式配置而形成的组织内部上下级之间和内部横向部门之间的相互关系。因系统要素可以人为设定,机制也就具有强烈的社会性,如市场机制、激励机制等。综上,可将体制机制概括为体制(组织结构、权利分配与运用)和机制(系统内部关系)两方面三项因子内容。重要组织体制机制的制度维护成为体制机制“重要”的形式要因。

体制机制载体即体制机制的形式构成,对应各类组织。哪些组织成为关注重点取决于谁有能力决定市场主体和社会公众生存发展。对号入座,包括政府在内的行政机关,包括权力机关、检察机关、审判机关和监察机关等在内的国家机关,包括垄断性企业和科教文卫等事业单位,包括政府智库、会计师事务所、律师事务所等的中介机构和各组织的主要领导、知名专家等精英个人。

客观认识体制机制的外部效应。外部效应即是一个主体对另一个主体的影响,存在正、负或中性的外部效应三种。扩正,抑负,促中向正转化将成为深化体制机制改革的重要内容。实践证明,有什么样的体制机制,就会有异质性外部效应,影响其他组织或个人的生存、发展,这是体制机制“重要”的实质性要因。

外部效应如何传导?具体的,国家机关的体制机制直接决定着全社会的管理、保障和服务水平。教科文卫等事业单位的体制机制决定供给的意识、知识、技术、方法和能力等要素,影响市场主体资源配置水平、运营成本和运营效率。垄断企业等的体制机制决定一般市场主体的技术依赖、融资依赖、市场依赖和价格依赖等,影响一般经营主体的营商选择,还反向影响国家机关、事业单位的意识与决策。中介机构为不同主体提供信息咨询、评估、检验、仲裁、法律等各种服务,服务目的性、导向性、内容的客观性影响着市场主体和人民大众的意识和行为选择。除组织外,专家或精英为雇佣主体出谋划策,产生的外部性输出同样不可小视。综上,体制机制外部性输出影响市场主体和社会公众的交易成本高低、机会公平与否及资源配置是否有效率,能够产生激励或抑制效应。

(二)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战略下体制机制的前置性约束条件解读

中国式现代化需要新质生产力相适应。深化经济、科技、文化等领域的体制机制改革,能够打通束缚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堵点卡点,提升体制集成度、机制协同度,最大程度地鼓励体制机制载体输出正外部性,抑制负外部性。无论理论与实践,外部性的性质和效应大小决定市场活力,这种“抑负促正”的外部性强化是实现市场体系高标准化,生产要素配置高效化的关键路径,能够解除 “生产力掣肘”。

中国式现代化需要新型生产关系相适应。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共同富裕需要人人平等,“双文明”需要协同,人与自然共生与和平共处,需要新型生产关系。深化体制机制改革涉及到经济、‌政治、‌文化等多个领域改革,触及到立法、执法、司法和守法等多个部门有效服务市场主体和人民大众的关系变革。实践中,人大不断推进制度的“立改废释”,政府在认真做好引导和监管角色,‌确保提供必要的宏观调控和公共服务。其他执法、司法部门和国有企业等在按照职能分工科学规划组织结构,规范权力,促进实现机制协同。这种新型生产关系不断形塑,能够消除“生产关系掣肘”。

中国式现代化需要合宜的营商环境。将外部性作为体制机制改革的风向标,倒逼外部性输出主体将输出正外部性,抑制负外部性,中性外部性向正外部性转化作为理性选择。这一选择变化与激活市场主体活力和社会创造力,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升级,减少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推动双文明建设和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等的理念与选择相适应。所以,确保体制机制建设的科学性、合理性和有效性,能够消除“营商环境掣肘”。

二、深化体制机制改革的现实选择

坚定改革目的:人民至上。从人民整体利益、根本利益、长远利益出发谋划和推进体制机制改革,始终将人民利益放在首位。

改革标准:人民“满意度”。深化体制机制改革的程度由承受外部性的市场主体和人民大众评判,评价的唯一标准是“满意度”。

改革过程:充分发挥全过程人民民主。及时收集、分析人民对改革的意见和建议,确保改革始终顺应人民意愿和保持促进人民利益提升的大方向。同时改革过程要公开透明,保证人民能够充分了解改革的目的、内容、进展和成效。

改革成果:惠及全体人民。确保人民的利益不受损害,并通过改革实现人民利益的最大化。

确保改革质量:内外协同监督。在强化国家机关内部监督基础上,深化与人民民主外部监督的协调配合。重点提升全过程人民民主监督效能,重视信访、线上平台和线下举报及多模态数据信息反映等,让人民大众的声音能够直接反馈到决策层;不断提升市场主体和人民大众的监督能力,如通过组织学习、社区讲座等形式,提升对法律法规、经济政策等的理解能力,提升使用或制作多媒体、网络运用的技术能力,普及民主监督知识,以有效识别违法违规行为的敏锐能力等;健全全过程人民民主监督激励机制,对积极举报违法行为,提供有效线索的公民给予表彰和奖励,并通过立法形式固化,确保长期执行。

区域协同改革:提升体制集成度与机制协同度。健全跨区域、跨系统、跨部门的协同监管机制,形成区域合力监督、交互监督,同时,加强与社会组织、媒体等第三方力量的合作,共同推动体制机制改革的深度发展。




Copyright @ 2014 - 2017 limited ,All Rights Reserved

地址:辽宁省沈阳市和平区常德街8号 电话:024-22890542 传真:024-22890542 EMAIL:symjxcb1955@163.com

版权所有:中国民主建国会沈阳市委员会 辽备:辽ICP备07004782号 技术支持单位:沈阳市大数据管理中心(沈阳市信息中心、沈阳市信用中心)